沪剧名家茅善玉:戏外戏里的人生,有着多少为人不知的事情?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7-21 10:23 1

摘要:沪剧这门传统艺术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年轻人不爱看,老一辈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

沪剧这门传统艺术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年轻人不爱看,老一辈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

2025年3月,63岁的茅善玉卸任上海沪剧院院长后,却凭《敦煌女儿》在雄安艺术节斩获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狠狠打了“退休即落幕”的刻板印象脸。

艺术家就该这样,舞台不息,生命不止。

茅善玉的故事太真实了。

年少成名,12岁进沪剧团,一部《红灯记》红遍大江南北。

那时没网络,没流量,全凭一嗓子甜润唱腔征服观众。

几十年过去,她没躺功劳簿上吃老本。

唱腔融合丁派石派精髓,还吸收越剧评弹流行歌,硬是创出独树一帜的茅派风格。

这不只是天赋,是日复一日的磨——早起练嗓,对镜抠表情,每个动作精雕细琢。

《敦煌女儿》演樊锦诗,多少人觉得角色太厚重不敢碰?

她二话不说跑敦煌实地蹲点,翻资料上百份,回排练场一练几小时。

膝盖跪青了不喊累,台词念千遍不嫌烦。

结果呢?

观众哭了,评委服了,奖项实至名归。

卸任院长算什么?

头衔卸下,艺术家的魂没卸。

六月告别行政岗,七月照样登台,用行动证明:艺术家价值不在职位,在角色里那口真气。

沪剧现在缺啥?

缺的就是这股劲儿。

年轻人嫌老套,市场嫌小众,可茅善玉偏把敦煌文化塞进沪剧骨架,让古老唱腔讲新故事。

这不叫守旧,叫破局。

她带动的不仅是掌声,更是希望——证明传统能活,能火,能圈新粉。

太佩服了。

63岁还这么拼,图啥?

就图沪剧别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人家院长不当了照样拿大奖,某些人三十出头就喊躺平,脸红不?

《敦煌女儿》演完,朋友圈刷屏的都是“看哭了”。

这才是真顶流,靠实力不靠热搜。

沪剧有她在,稳了。

希望多出点这种作品,别让老祖宗的东西埋灰。

年轻人多学学,别光追星,追追这种星才对。

点赞。

来源:开会艰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