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黄牙不是偷懒,是活生生把东北雪地里啃树皮、喝雪水的日子塞到眼前。
第一眼,满屏黄牙,差点把遥控器扔了。
谁愿意看一群“没刷牙”的战士?
弹幕全是“剧组穷到牙膏都买不起?”
可熬到第三集,忽然懂了。
那些黄牙不是偷懒,是活生生把东北雪地里啃树皮、喝雪水的日子塞到眼前。
牙垢厚,不是丑,是缺维生素、缺医生、缺一切。
一想到他们连盐都省着用,牙黄算什么?
命都悬在树梢上。
剧组挺狠,每天给演员糊几层假垢,拍完再抠半小时。
历史学家坐旁边盯着,怕哪颗牙白得不够苦。
换以前,抗战剧里人人一口烤瓷牙,帅是帅,可像拍洗发水广告。
这回真把“苦”贴在脸上,反倒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先辈不是滤镜里的英雄,是牙黄嘴裂的普通人。
骂声慢慢变成“真香”。
有人开始搜东北抗联吃什么、怎么刷牙,甚至翻出老照片比对。
一条黄牙,把历史课开成了热搜。
想想也怪,过去觉得英雄就得发光,现在发现,黯淡才是常态。
亮的是精神,不是牙齿。
以后抗战剧要是都照这个路子卷,观众可能得习惯“丑”主角。
但这份不习惯,恰恰提醒:真实本来就带点扎眼。
黄牙不是败笔,是一面镜子,照见当年,也照见现在——我们到底想从剧里看到什么。
来源: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