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3年8月30日,在浙江嵊县后庄村一间简陋草屋内,一个女婴哭声嘹亮,她便是孙泉香。正是这位贫寒出身的女子,日后成为了中国越剧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傅全香。
她以“金嗓子”之声响彻一个时代,以“越剧花腔女高音”之技艺铸就无数辉煌,如璀璨明星在越剧艺术的苍穹中独放异彩。
1923年8月30日,在浙江嵊县后庄村一间简陋草屋内,一个女婴哭声嘹亮,她便是孙泉香。正是这位贫寒出身的女子,日后成为了中国越剧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傅全香。
傅全香的童年充斥着旧社会的苦难。当地封建观念深厚,女婴常被称为“郎”,她因而得名“香郎”,而同窗袁雪芬则被唤作“芬郎”。1933年,年仅10岁的傅全香踏入四季春科班,专攻花旦,从此告别破旧的草屋,踏上了一条辉煌的艺术征途。
1940年,傅全香凭借在《恒娘》中的精彩演绎而声名鹊起,开始在越剧界崭露头角,开启了一段辉煌的艺术生涯。新中国成立后,她的艺术生涯迎来了新的高潮。1950年,她受邀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1952年,她以此剧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4年,又因成功塑造《西厢记》中的红娘再度荣获一等奖。2017年4月,傅全香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这一荣誉是对她艺术生涯的最高肯定。
傅全香嗓音清亮、音域宽广、唱腔优美,擅长以“花衫”形象示人,善于运用强烈的外部动作来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她所创立的“傅派”艺术,真假声融合无间、唱腔多变、表演充满激情,其美妙的唱腔犹如黄莺出谷,为越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巨大。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傅全香所塑造的祝英台形象,是越剧舞台上最为经典的形象之一。她以清脆悦耳的“金嗓子”和细腻入微的表演,将祝英台的青春活力、对爱情的纯真追求以及悲剧发生后的愤怒决心,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特别是在“楼台会”等核心唱段中,她声情并茂的演唱,深刻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纠葛与悲痛,感人至深,使祝英台的舞台形象犹如“清水出芙蓉”般深入人心,也成为了傅派艺术的基石。
傅全香不仅在表演上追求卓越,更在艺术形式上勇于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期,她与新音乐工作者合作,在主演的《十八相送》和《织锦记》中,首创定腔定谱的先例。
在《情探》中,傅全香展现了其艺术上的高超造诣和革新精神。她在此剧中深入吸收了川剧、昆剧的表演技巧以及京剧程砚秋和评弹的唱法。特别是在“行路”一折中,她融合川剧的“双飞袖”、绍剧的“鬼行步”等多种身段,将敫桂英化为鬼魂后的悲愤与复仇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音形交织、出神入化的境地。“行路”一场的唱做念舞,成为了傅派唱腔中极具创新性的经典唱段,充分展现了其“越剧花腔女高音”的艺术魅力。
2017年,傅全香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4岁。虽然她已仙逝,但她创立的傅派艺术依旧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傅全香的一生,是越剧发展史的缩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似乎仍能听到她那华彩跌宕的唱腔,看到舞台上那些充满激情的瞬间。傅全香的一生,正如她回忆录的标题——“坎坷前面是美景”,从嵊县山村走向国际舞台,从小学徒成长为一代宗师,她用自己的生命历程,诠释了越剧艺术的魅力与永恒的真谛。
参考资料:
《纪念|傅全香去世:她为“越剧十姐妹”时代划上圆满的句号》
《傅全香如何探索出一套独有的“傅派唱腔”?》
《缅怀傅全香——越剧“程砚秋” 》
来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