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北京青年相声节的瓜,不少人吃得有点懵——赵立同和搭档赵臣表演的《水煮三国》,一句“操~你全家可好?”(明眼人都听得出说的是曹操),居然让搭档的师父马贵荣觉得“沾三俗”,后面还闹出要“师徒割席”、连获奖资格都给取消了的事儿。这围绕“一句台词算不算俗”“行业到
最近北京青年相声节的瓜,不少人吃得有点懵——赵立同和搭档赵臣表演的《水煮三国》,一句“操~你全家可好?”(明眼人都听得出说的是曹操),居然让搭档的师父马贵荣觉得“沾三俗”,后面还闹出要“师徒割席”、连获奖资格都给取消了的事儿。这围绕“一句台词算不算俗”“行业到底咋定标准”的讨论,也让相声圈的话题又热了一波。
其实往相声老作品里扒一扒,姓名谐音梗真不算新鲜操作。马三立先生在《文章会》里跟“苏东坡”开玩笑,郭德纲在《歪批三国》里逗趣“诸葛亮姓诸”,当年大家看了都乐,也没谁说“这俗了”。这次赵立同的台词,明明跟三国剧情贴得紧,不少观众觉得就是“顺着角色来的艺术表达”,但马贵荣却觉得踩了“三俗”的线,说到底,就是俩人对“相声玩笑的尺度”理解不一样罢了。
而且中国曲协早有说法,判断是不是低俗,得看“整体语境和艺术表达”,不能单揪着一句话较真。从已知信息看,赵立同这节目全程讲三国故事,争议台词就是剧情里的一环,又不是为了博眼球瞎编的荤口;但马贵荣可能更在意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所以才会有不同看法。这种“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的分歧,在相声圈里其实挺常见的。
争议里还有个让大家议论的点,就是对不同人的评价尺度好像不太一样。马贵荣之前还夸曹云金是“相声创新的能手”,可曹云金团队演出时,穿着传统相声大褂,却跳着擦边风格的舞蹈——这种“老服装配新动作”的组合,也有观众觉得跟传统相声的路子不太对,但没像赵立同这样引发“三俗”的激烈批评。对比下来,赵立同一句台词就没了奖项、还得拆搭档,难怪有网友疑惑“标准是不是有点弹性”,不过也有人说“表演形式不一样,没法直接比”,各有各的理。
最让人觉得戳心的,还是赵立同和赵臣这对十年搭档拆伙了。俩人一起演了十年,台上多有默契就不说了,私下估计也是好兄弟。之前赵立同发动态说舍不得,赵臣也提“不想做不义不孝的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俩拆伙更多是被外面的压力逼着,不是自己想散。好好的搭档因为行业争议分开,不少观众都觉得可惜,琢磨着“行业里的事儿,能不能别影响人家兄弟情啊”。
客观说,这场争议其实就是相声圈里“传统和创新”“标准怎么定”“个人想法和行业共识”撞一块儿了。马贵荣的质疑,可能是想守住相声“纯粹”的味儿;赵立同的创作,大概是年轻演员想在老手法上试试新感觉,俩人其实没绝对的对错。就是后面“取消奖项”“逼着想拆伙”这些操作,不少人觉得“有点太急了”,寻思着“行业里有不同意见,坐下来聊聊天、交流下艺术多好,没必要闹这么僵”。
对咱普通吃瓜观众来说,其实更希望相声圈能既有老规矩的底子,也能容得下年轻人的新想法,把评价标准弄明白点,别因为想法不一样就闹得剑拔弩张。不管是前辈还是新人,不都是想让相声越来越好嘛?毕竟氛围好了,才能留住好演员,咱们也才能听到更多有意思的相声不是~
来源:Q姐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