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别人家的孩子在作文班苦哈哈练笔时,谁能想到,“写作鬼才”马伯庸也要忍辱负重,亲手把儿子送去补作文?
文|QL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作文班苦哈哈练笔时,谁能想到,“写作鬼才”马伯庸也要忍辱负重,亲手把儿子送去补作文?
近日,在一次分享育儿趣事的场合,作家马伯庸罕见“自我打脸”。
时间:8月下旬地点:某次访谈/社交平台互动人物:马伯庸与其儿子原因:面对孩子“不爱看书、语文成绩不好、作文拖后腿”的现实,他忍不住自嘲道:“我天天出去讲文学意义、讲写作方法,结果到你这儿,还得给你报个作文班!”
一句话,道出了文学大咖的无奈与父亲的焦虑。
教育专家们早就提醒:
中国小学生作文难题普遍存在,“不会写、不敢写、不愿写”几乎是共性。学校布置作文题目,孩子们机械模仿,缺乏阅读积累与思维训练。培训班则像“补救措施”,但效果往往治标不治本。这就像社会版的“监控画面”:补习班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焦虑满满,仿佛一场全民性的“作文拉锯战”。
有知情网友翻出马伯庸自己曾说过的一句话:
“我小时候从没被逼写作文,反而因为兴趣和阅读,写作成了自我逃遁的方式。”
这与如今“亲手把孩子送去作文班”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马伯庸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谁能替孩子走完写作之路。补习班只是手段,真正的关键还是兴趣与陪伴。所以,别再苛责孩子,更别过度焦虑。也许,放下“成绩思维”,陪他们一起读书、讲故事,才是最好的写作启蒙。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歌手李宸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