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妥协投降换不来安宁”“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是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谁也不能抢占”……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抗战史诗剧《我们的河山》中,有太多这样铿锵有力的话语。这部以1937年山东沂蒙山区为背景的剧集,讲述了王雷扮演的青年党员庄埼风从文弱书生成长为抗日根
“妥协投降换不来安宁”“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是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谁也不能抢占”……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抗战史诗剧《我们的河山》中,有太多这样铿锵有力的话语。这部以1937年山东沂蒙山区为背景的剧集,讲述了王雷扮演的青年党员庄埼风从文弱书生成长为抗日根据地骨干的故事。
而凭借细腻深沉、真实克制的表演,王雷将这个角色的精神蜕变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打动了众多观众。从《平凡的世界》《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到《我们的河山》,王雷在表演上如何突破?
在接受采访时,王雷直言,庄埼风这个角色,最吸引自己的正是其“非典型英雄”的特质。他没有李延年那样的军人背景,也没有传统抗战剧中“手撕鬼子”的夸张设定,而是一个真实、朴素甚至有些“呆萌”的青年教师。王雷说,庄埼风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一步步完成的。“他从一个只懂得教书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只有改善民生、发动群众,才能真正实现抗日救国。”
在《我们的河山》中有这样一场戏:庄埼风初到村里组织农民救国会,慷慨激昂地宣扬抗日,没想到村民纷纷离场。“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谁跟你抗日?”一句大实话瞬间点醒了他,也让王雷在表演时抓住了角色转变的关键——从“讲大道理”到“解真难题”,从忽略民生到解决农民吃饭问题,这份反思与实践,才是庄埼风真正成长的开始。
从此,庄埼风入户走访调查,推动减租减息、组织自卫队、建立农救会……王雷强调,庄埼风的魅力在于他“用信念和智慧去赢得胜利”,他是“党和人民之间的那条线,是用情感和智慧把兵与民缝起来的人”。
事实上,为了贴近庄埼风这一角色,王雷花了近一年时间做准备,学山东方言、读抗战史料、了解沂蒙山区的民俗文化,深入沂蒙山区体验生活。他说:“每次演戏我用的都是笨办法,就是下苦功夫。”他甚至细致到为角色设计了一副眼镜,并精心安排它在剧中何时被打碎、何时又修好,“这些都是人物成长的隐喻”。
在表演上,王雷着力刻画庄埼风作为普通人的犹豫、挫折与成长。尤其在情感戏的处理上,他与刘竹梅的爱情写得极其克制,几乎没有直白的表白,更多的是眼神、气氛和诗歌的传递。“那个时代的爱情就是这样,话很少,但心里什么都明白。”王雷认为,正是这种“收着演”的方式,反而让角色更真实、更动人。
王雷透露,导演毛卫宁在剧中大量使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这对演员的台词、走位、情绪连贯性都是极大考验,他在话剧舞台积累的功底也在这样的拍摄中发挥了作用。“话剧舞台需要演员对整体节奏有更强的掌控力,这种能力用到影视拍摄中,能更好地适应长镜头的要求,让表演更连贯、更自然。”
让观众记住“拼过命的人”在王雷看来,《我们的河山》不仅是一部抗战剧,更是一部“人民史诗”。在他眼中,庄埼风代表的正是千千万万在抗日根据地默默奉献的基层党员,他们不是前线冲杀的战士,却是抗战胜利最坚实的基石。“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角色,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不仅有战场硝烟和浴血奋战,还有更深入的思想动员、民生改善和情感凝聚。”
尽管不是第一次接触此类题材,但王雷认为,《我们的河山》不同于以往抗战剧的地方在于“不刻意渲染战争暴力,而是聚焦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人民的力量”。从今天回望,这部剧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而结合在舞台深耕20年的经历,王雷也一再感慨,北京人艺前辈朱旭的教诲对自己印象颇深,“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我们不是工具,不是为了完成情节勾连,而是要塑造一个让观众记住的‘人’,让观众知道这个角色干了什么事,更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干。”王雷说:“我们不仅要让观众记住故事,更要让他们记住人物——记住那些为了河山拼过命的人。他们才是我们真正该追的‘星’。”
>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