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兵孟良崮,铁骨铸丰碑!一起重温——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24 17:41 1

摘要:《红日》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 拍摄的战争故事片,由汤晓丹执导,张伐、高博等出演,于1963年5月1日上映。该片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部队第74师的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红日》。

影视介绍

《红日》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 拍摄的战争故事片,由汤晓丹执导,张伐、高博等出演,于1963年5月1日上映。该片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部队第74师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46年冬,苏北三战三捷后,我华东野战军战略撤退到山东境内。敌74师以为我军溃败,配合蒋军20万人向临沂推进,妄图与济南之敌对我造成南北夹击。沈振新部奉华野指示,首先打响了莱芜战役并取得胜利。连长石东根战后醉酒策马狂奔,遭沈振新厉斥,石酒醒后自责。阿菊千里寻夫来到山东找杨军,要求参军报仇,此时国民党已集结几十万大军在沂蒙山区,逼我军与其决战,张灵甫的74师首当其冲。我华野以神速对敌实施反包围,战场就在蒙阴孟良崮。战斗中,团长刘胜牺牲,战士们激发起更大战斗热情......

导演故事

汤晓丹

汤晓丹,福建华安人,毕业于厦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中国内地导演、编剧。

1933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白金龙》,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37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花开富贵》上映。1940年,由其执导的战争电影《小广东》上映。1947年,执导剧情电影《天堂春梦》。1949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失去的爱情》上映。1954年,执导战争电影《渡江侦察记》,该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1957年,执导剧情电影《不夜城》。1963年,执导的剧情电影《红日》上映。1976年,执导剧情电影《难忘的战斗》。1979年,执导剧情电影《傲蕾·一兰》,该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1年,执导革命战争电影《南昌起义》。1983年,凭借人物传记电影《廖仲恺》获得第5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8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荒雪》上映。2004年9月,获得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编剧故事

瞿白音

瞿白音,上海嘉定人。曾任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副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上海影协副主席等职。

因家境清贫,未读完初中即进电报局当发报生,业余刻苦自学英语和世界语。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南京分盟负责人,多次组织演出《娜拉》、《香稻米》、《乱钟》等剧目。1934年,参与组织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由夏衍、于伶等组成的《保卫芦沟桥》演出委员会,并参与上海救亡演剧第三、四队的领导工作,后任抗敌演剧二队队长。1940年,在成都加入西北影业公司,编辑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并写了解说词,这是他从影的开始。1941年,在桂林任新中国剧社理事长,导演了《大雷雨》、《钦差大臣》、《戏剧春秋》等著名剧目。1943年,参与组织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展演了六十多个宣传抗日的戏剧,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战意志。

1948年转移到香港,任大光明影业公司编剧,在港期间,他与夏衍、叶以群、洪遒等6位同志组成7人影评小组,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中共在解放区的文艺政策,介绍解放区的电影和戏剧,推荐进步影片,批评有害影片。与此同时,他还编写了《南下列车》、《香港小姐》等独幕话剧。1950年,导演了反映农村新面貌的《两家春》。1953年,与捷克斯洛伐克合作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人民心一条》,以上两片,分别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的优秀影片三等奖和二等奖。1962年,改编了同名长篇小说《红日》,生动地再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性转折过程,通过完整的总体艺术构思和鲜明而富于特色的人物形象,使《红日》成为新中国军事题材影片中少有的优秀巨作之一。

他学识渊博,一贯重视理论研究,曾翻译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艺术生活》。60年代初,曾亲自主持组织创作人员参加喜剧讨论会,前后达十余次之多。他撰写的《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密切结合电影创作实际,颇富真知灼见,言词恳切,观点鲜明,倡导去陈言、立新意。此文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也遭到严厉批判。

演员故事

张伐

张伐,黑龙江哈尔滨人,毕业于华光戏剧学校,中国内地男演员。

1940年,张伐考入上海剧艺社,并登台出演个人首部话剧作品《家》,由此进入演艺圈。1941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乱世风光》。1942年,主演话剧《大马戏团》,他的表演开始引起观众的关注;同年,参演话剧《秋海棠》,由他与石挥实行AB制饰演秋海棠一角。1943年,主演舞台剧《文天祥》。1945年,主演历史话剧《乱世英雄》;同年11月,主演黄佐临执导的舞台剧《夜店》。

1947年,在文化影业公司任演员,正式进入电影界;同年,主演剧情电影《母与子》,他的知名度得到很大提高。1949年,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50年,主演剧情电影《农家乐》。1951年,为译制片《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配音。1954年,主演剧情电影《伟大的起点》。1957年,主演剧情电影《幸福》。1963年,主演战争电影《红日》。1979年,主演灾难电影《蓝光闪过之后》。1984年,主演剧情电影《滴水观音》。1986年,在拍摄完成剧情电影《最后的太阳》后息影。1993年12月,获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 - 特别荣誉奖。

高博

高博,山东惠民人,中国男演员。从影50余年,共出演过近50部影片,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曾在《好事多磨》《海魂》《聂耳》《老兵新传》《早春二月》《红日》《神圣的使命》《流亡大学》等三十余部影片中饰演角色。

1938年,他在中学未毕业便前往武汉,加入大众剧团,自此踏上了成为专业演员的旅程。1944年,加入新中国剧社,并在抗战胜利后,跟随剧社迁移至上海。1947年,他不仅在电影《鸡鸣早看天》中出演角色,还加入了大同电影企业公司。1950年初,他与大同的合同到期,于是申请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同年年末,他参与了长江电影制片厂的三部电影拍摄,包括《控诉》和《两家春》,并担任演员;此后,他又陆续出演了《海魂》《聂耳》以及《老兵新传》等多部电影。1990年,他在电影《月随人归》中饰演了汉元父这个角色。

中叔皇

中叔皇,江苏南京人,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获得中国电影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代表作品有《渡江侦察记》《乘风破浪》《地下航线》《兵临城下》《独立大队》等。

从1946年10月进入昆仑到全国解放,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对中叔皇人生观、艺术观的形成,却是十分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叔皇先后参加了《一江春水向东流》《新闺怨》《关不住的春光》《武训传》等影片的拍摄。

李农

李农

李农,北京人。李农喜爱戏剧和电影,1940年代中期结识著名演员冯喆,由冯喆介绍和推荐开始参加业余话剧演出。1948年起在上海“西北”、“群星”、“华侨”等影片公司任场记。1949年11月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大地重光》、《渡江侦察记》、《水乡的春天》、《母亲》、《林冲》、《红日》、《大刀记》、《风流千古》、《绑票》等影片及电视剧《上海屋檐下》。他多是饰演一些憨厚朴实的老年人,从影以来一直默默无闻甘当“绿叶”。还参加了《米丘林》、《森林旅行者》、《勇敢的人》、《列宁在1918》、《伟大的曙光》、《一寸土》、《钦差大臣》、《丘克与盖克》、 《海之歌》、《真实情况》等译制片配音。他与李纬、李志舆被称为上海影坛“李氏三兄弟”。

里坡

里坡,电影演员,天津人,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曾凭借参演的电影作品《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获第9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他先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等职,并担任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

1945年7月,里坡参加北京实艺剧社,由此正式进入演艺圈,在长达6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出演过几十余部影视剧,年轻时塑造了不少刚直不阿的军人形象,如《英雄岛》中饰将军、《十二次列车》中饰大校、《海鹰》中饰海军上校、《红日》中饰团长刘胜等等。

他最喜欢的角色是电影《林海雪原》里座山雕的联络官、又坏又丑的“傻大个儿”。“傻大个儿”五大三粗外加满嘴龅牙。为了符合人物形象,化妆师给里坡装上了一排假牙,本来五官俊朗的他,马上变得奇丑无比。别人都不认得了,围着导演好奇地问:“哪儿找来这么丑的一个演员。”

里坡的另一个特长是声音有特点,中央电视台当年很多优秀译制片的配音就出自他之口,包括《中途岛》、《山本五十六》等,最为成功的经典配音作品是85版《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步入花甲之年后,里坡创作不辍,他的老年形象反而更加深入人心,例如《三国演义》中出演董卓、《家有九凤》里的秦大爷等。

幕后花絮

1、影片根据吴强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题裁军事战争片。该片气势宏大,战役具有相当规模,战斗场面紧张激烈,非常具有感染力,是同类影片中少有的优秀作品。同时,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特点鲜明,对比强烈,塑造得非常成功,成为战争片中的经典形象。

2、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电影拍摄时邀请了曾参与孟良崮战役的部队首长、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必成中将(沈振新军长的原型之一)担任军事顾问。亲历者提供的一手经验和细节,对导演把握历史真实感、军事动作设计等起到了关键作用。

3、片中的女声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由吕其明作曲,肖培珩作词,著名歌唱家任桂珍演唱。这首深情优美、充满山东地方特色的歌曲,抒发了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保卫胜利果实的决心,成为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抒情段落之一,其旋律优美动人,传唱至今,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这首歌不仅贴合剧情,更升华了影片的情感主题。

综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中国文明网、人民网等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