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观众不是不爱看抗战剧,是受够了糊弄。一部大制作,阵容凑了一屋子科班,结果剧情像拼盘,女演员像在美颜直播。偏偏一个电焊工出身的配角,靠嚼野草成了全剧最亮的火。荒不荒唐?可这就是现实。
现在观众不是不爱看抗战剧,是受够了糊弄。一部大制作,阵容凑了一屋子科班,结果剧情像拼盘,女演员像在美颜直播。偏偏一个电焊工出身的配角,靠嚼野草成了全剧最亮的火。荒不荒唐?可这就是现实。
《归队》开播第一天,收视率冲到2.88%,热搜直接飘红。大家都觉得,这回有点东西,央视出品,至少下限在这儿。
尤其开头那场戏,战士真从马粪里抠粮食往嘴里塞。观众恶心得直皱眉,但没人嫌假,反倒有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苦难。”
结果呢?第二集,袁姗姗的脸一出场,全剧气氛崩盘。
光洁额头、精修眉毛、玻尿酸质感,和战场的硝烟一点不搭。观众说得更直白:“一秒出戏,像是偶像剧误入抗战片。”
豆瓣分数从6分多跳水到3.8,这不是观众苛刻,这是观众用脚投票。
胡军为了角色硬减37斤,人都脱了相;李乃文在雪地里爬,鼻涕冻成冰挂着拍戏。真演员拼命,观众是能看出来的。
可惜,戏不是一个人能撑住的。前脚胡军拼命,后脚袁姗姗一“瞪眼”,全完。战士饿得骨瘦如柴,女演员却像刚从美容院出来,你说这气不气人?
所以才有了那句火遍全网的狠话:“一屋子科班,不如一个电焊工。”
这个电焊工是谁?宋家腾。
他不是流量,不是偶像,甚至早年在工厂拿着焊枪吃饭。后来进了消防文工团,说快板、演小品,舞台经验倒不少,可跟“专业演员”八竿子打不着。
北漂那几年,跑剧组没人搭理,简历投一地,全石沉大海。信用卡刷爆,灰溜溜回老家。差不多换个人早认了,他硬是熬住了。
2012年在《悬崖》里演了个小董,才第一次露了脸。此后都是配角,没资源,没流量。可是偏偏,这样的人,成了观众最服气的那一个。
《归队》里有个场景:万福庆饿得不行,蹲地上抓野草,塞嘴里,硬嚼。
没有台词,没有背景音乐,就一个细节——喉结颤动。观众隔着屏幕都觉得噎得慌。那不是演,那是饿疯了的本能。
弹幕刷爆:“这才叫演员。”
更绝的是,前不久他刚演完《生万物》里的大反派封腻味,观众恨得牙痒。不到半个月,他又成了铁骨铮铮的战士万福庆。跨度这么大,还零穿帮。
这就是“剧抛脸”。演啥像啥,不带一丁点上一部的影子。
宋家腾演过的角色,你细数:
《狂飙》里麻子,一个“遭老罪喽”梗全网传;
《开端》里“快乐一哥”,紧张剧情里抖出一丝轻松;
《大江大河》里的四宝,没几句台词,却成了最接地气的小人物。
这些角色都不是主角,甚至台词少到可怜,但观众记住了。这就是区别。
观众甚至调侃:“有宋家腾的剧,不出意外必火。”这当然是玩笑,但能被说出来,说明大家真认。
《归队》烂在哪?不是没钱,不是没人,而是态度。
剧情支离破碎,四个故事硬拼,导演还自嗨式地包装成史诗。女演员一出场,脸比剧情还亮,观众怎么接受?
偏偏在这种烂局里,宋家腾演得太真,反差拉满。观众一边骂剧烂,一边夸他。讽刺不?极讽刺。
这就是错位感:有人靠脸混,有人拿命演。最后赢的,肯定不是脸。
导演管虎给过宋家腾一个评价:“他不像在演戏,更像在告诉观众人生体悟,这点像当年的黄渤。”
这句话分量多重你想想。黄渤当年也是这样,没长相,没背景,全靠一部部小人物熬出来。宋家腾的路子,就有点这个意思。
所以观众才说:“演技才是演员最好的医美。”砸在那些玻尿酸额头上,啪啪作响。
宋家腾自己说过,看评论会破防,甚至躲起来难过。可他还是接那些“坏人”角色,劝自己:“观众恨我,是我演对了。”
这种心态,放今天娱乐圈,稀罕。别人怕观众骂,他怕观众没感觉。
所以才有了封腻味,也才有了万福庆。观众从“恨”到“敬”,这转变,本身就是演技最高的褒奖。
《归队》烂到3.8,这没啥可洗的。可就在这种烂局里,一个电焊工出身的演员,靠真,把观众拽了回来。
这事说明一个最硬的道理:烂剧能毁口碑,却毁不掉真。
宋家腾可能永远当不了流量,但他已经成了观众心里的定海神针。
一句话收尾:哪怕你是电焊工出身,只要演得真,就能封神。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