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没完。现在的“否认+道歉”只是第一回合,真正能盖棺定论的,只有法院的生效判决和市场的资源走向。在那之前,任何一方都可以讲故事,舆论也会继续摇摆。
这事儿没完。现在的“否认+道歉”只是第一回合,真正能盖棺定论的,只有法院的生效判决和市场的资源走向。在那之前,任何一方都可以讲故事,舆论也会继续摇摆。
信息战时代,真相是“证据+程序”产物,不是嗓门大的人说了算。下面掰扯几件关键的。
韩磊团队发声明,点名许某“恶意捏造虚假事实”,直接走刑事维权通道,强调“从未涉及任何不当行为”,并要求删除全部相关内容。这不是“澄清一下就完”的态度,而是把对方请到法庭说话。
其其格出面,否认所谓“连线情感直播间”,定性为他人冒充伪造。
等于把流量入口给堵死:源头不成立,后续一切“剧情”都是空气搭台。
爆料人许某发布道歉信,承认“怀孕”“补偿”“拿走手机”等说法与事实不符,又承认聊天记录与视频来自非正规渠道、未核验即发布。
可道歉信后半段话锋一转,开始自述“出身农民、社会底层、吃喝困难、打几份工”,还来一句“早删除了,突然间的”。这就把“诚恳道歉”写成了“内涵暗示”。
三方都发声了,但各自带着立场,没人是中立者。
这份道歉有意思在叙事技法。它具备两层结构:
表层是服软:承认“事实不符”,承认“来源不明”。
底层是立人设:弱势者叙事——“我农村出身、文化低、法律意识淡薄、为涨粉犯糊涂”。
这套写法天然带舆论防御:一旦遭到问责,就搬出“底层身份”当盾牌;如果公众同情弱者,舆论会自动把矛头对准“强者”。
更微妙的是那句“早删除了,突然间的”,让读者脑补“被捂嘴”的桥段。
我不评价当事人动机,只提醒一个常识:当“道歉”本身也承担叙事功能时,它就不仅是道歉书,也是战术手册。
很多人问,既然清白,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回击?这确实是整件事里最吃亏的点。舆论的先手极贵,先开口者往往占据“认知的高地”。
先说的人能设定议题框架,让后说的人看起来像辩解。
平台算法会奖励最初的爆点,后续声明再规范,也追不上第一波传播。
当然,也可能是在做证据留痕:等对方把话说满,再诉诸刑事。但对公众来说,几天信息空窗期足够把“传闻”熬成“记忆”。记忆一旦成形,澄清成本指数级上升。
这回韩磊选择刑事路径,门槛很高,但反噬也更强。几件事得分清:
谁主张谁举证:说人出轨、致人怀孕,这是实质性事实指控,举证责任在爆料方。
证据的三性: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所谓“非正规渠道”的聊天和视频,先天瑕疵,很可能在程序上就被排除。
刑民并行:名誉权纠纷常见民事,但若构成捏造、传播足以严重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信息,可能触及诽谤的刑事边界。
法庭的一纸判决,比任何“长文拆解”都更有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真相不在嗓门,在程序。
这几天,我看到两种强势叙事在互怼:
“低成本造谣论”:蹭热度、赚流量、出了事甩锅“文化低”。这派主张必须重罚,不然人人敢编。
“被捂嘴压迫论”:弱者没资源,强者能用公关和法律压下去;道歉只是“不得不”。这派主张持续围观,等反转。
两派都没错,因为都抓住了现实的一部分。问题是:现实不是二元。公关、法律、情绪、算法交织在一起,很多时候根本没有齐活的“真相叙事”,只有裁判意义上的事实。
再回看那几句关键词:“出身农民”“社会底层”“吃喝困难”“打几份工”。这些词既能激活同情回路,也能切换不对称叙事——把个案上升到阶层情绪。与此同时,“早删除了,突然间的”,在文本里像是一颗烟幕弹,它不提供事实,却提供想象空间。
文本效果是双向的:相信的人更相信,怀疑的人更怀疑。这就是舆论极化的语用学。
今天的网络传播有两条“硬规律”:
先手效应:第一份叙事,决定后续十倍的解释成本。
锚定偏误:人们会把最初听到的说法当锚,之后的每条新信息只是对锚的微调。
所以,为啥我说韩磊这次“慢半拍”是致命的?因为哪怕最终赢在法庭,也不一定赢回记忆。名人最大资产是“可被信任的形象”,比诉讼赢输还稀缺。
对名人——请正视“慢半拍”的成本,把证据和时机同等当回事;
对爆料者——你可以监督,但不能编故事,更别拿“底层标签”当护身符;
对平台——别只盯流量,要把“举证留痕、加注提示、降权限流”做成系统工程。
这场舆论战,韩磊夫妇说不说,许某跪不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习惯了用程序去抵抗情绪,用证据去抵抗想象。等法院落槌,真相就会落地;而在此之前,谁嗓门大、谁话术巧,都不算数。
这才是我愿意坚持的边界。
来源:古风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