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 6 点的浙江横店影视城,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各个短剧剧组的工作人员陆续到场,搭建布景、调试设备、整理服装道具,而副导演们则拿着演员名单和剧本,在片场来回踱步,时不时对着对讲机沟通 ——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为寻找合适的中老年演员而焦虑。
在当下的文化产业领域,微短剧凭借其快节奏、强情节、低门槛的特点,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细分赛道之一。而浙江作为全国微短剧产业的核心区域,近期却面临着一个独特的困境 ——60 至 70 岁饰演长辈角色的演员严重紧缺。在横店等各大短剧拍摄基地,“‘董事长父亲’还没找到合适人选!” 这样焦急的呼喊时常回荡在片场,“找个会演戏的‘爹’比找投资还难” 更是成了行业内流传的新梗,这一现象既反映出浙江短剧行业的火爆态势,也暴露出产业快速发展中人才供给的短板。
横店片场 “寻角” 急:超百剧组同开拍,中老年演员一 “角” 难求
清晨 6 点的浙江横店影视城,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各个短剧剧组的工作人员陆续到场,搭建布景、调试设备、整理服装道具,而副导演们则拿着演员名单和剧本,在片场来回踱步,时不时对着对讲机沟通 ——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为寻找合适的中老年演员而焦虑。
“还差一个饰演集团董事长父亲的演员,60 岁左右,气质要沉稳,能演出威严又带点温情的感觉,谁有资源赶紧推荐!” 某古装短剧剧组的副导演李哲(化名)拿着对讲机,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急切。他所在的剧组当天要拍摄一场重要的家庭对手戏,核心角色 “董事长父亲” 却迟迟未能敲定。“我们从昨天下午就开始联系演员经纪,推荐了十几个候选人,要么档期冲突,要么形象气质不符合,还有的演技达不到要求,到现在都没定下来。” 李哲无奈地说,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剧组甚至临时调整了拍摄计划,先拍摄没有 “董事长父亲” 戏份的场景。
这样的情况在横店并非个例。数据显示,目前横店每天有超过 100 个短剧剧组同时开拍,涉及都市、古装、甜宠、悬疑等多种题材,而每个剧组几乎都需要至少 1-2 名 60 至 70 岁的中老年演员,饰演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长辈角色。尤其是都市题材短剧中,“企业家父亲”“教授母亲” 这类需要一定气质和演技的角色,更是供不应求。
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特约经纪业务负责人邬影潇介绍,随着短剧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演员需求呈几何级上升,其中中老年演员的缺口最为明显。“普通群演的日薪大约在 200 元左右,而能够驾驭‘霸总父亲’‘豪门老太太’这类有台词、有戏份的特约演员,报价已经涨到了 400-800 元。” 邬影潇说,部分预算充足的头部短剧剧组,为了找到演技更精湛、形象更贴合角色的中老年演员,甚至开出 3000-5000 元的日薪,即便如此,这些优质中老年演员的日程依旧排得满满当当,戏约能排到一个月以后。
从演员供给结构来看,横店目前注册的演员中,20-40 岁的年轻演员占比超过 70%,40-50 岁的中年演员占比约 20%,而 60 岁以上的老年演员占比不足 5%,且其中大部分缺乏专业的表演训练,只能胜任简单的背景群演角色,难以承担有复杂情感和台词的重要戏份。“很多短剧的核心冲突都围绕家庭展开,长辈角色往往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没有合适的演员,剧情张力就会大打折扣。” 邬影潇补充道,这也是为什么 “找中老年演员难” 会成为众多剧组的共同困扰。
年轻演员 “扮老” 试水:阅历不足难撑角色,观众吐槽 “像偷穿爸爸西装的儿子”
面对中老年演员紧缺的困境,一些剧组开始尝试让年轻演员挑战中老年角色,通过化妆、造型来改变年龄感,希望能缓解用人压力。然而,这种 “以小演老” 的方式效果却参差不齐,不少作品遭到观众吐槽。
在某部都市甜宠短剧中,28 岁的演员张磊(化名)饰演女主角 60 岁的父亲,为了贴近角色,他不仅戴上了花白的假发,脸上还贴了皱纹贴纸,穿着宽松的中老年款西装。但在播出后,观众的评价却并不理想:“演员眼神里没有长辈的沧桑感,说话的语气和神态都很年轻,感觉像是偷穿了爸爸西装的儿子,太出戏了。” 还有观众指出,张磊在演绎父亲对女儿的关心时,动作和表情过于生硬,缺乏真实的情感流露,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
“不是不想演好,是真的很难把握中老年角色的心理和状态。” 张磊坦言,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特意观察了自己父亲的言行举止,还看了不少中老年题材的影视作品,但真正拍摄时,还是感觉力不从心。“比如一场父亲得知女儿受委屈的戏,需要表现出愤怒、心疼又无奈的复杂情绪,我反复拍了十几条,还是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最后只能通过剪辑来勉强呈现。” 张磊说,年轻演员缺乏中老年群体的生活阅历,很难精准理解角色背后的人生沉淀,这是 “以小演老” 最大的难点。
也有部分年轻演员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专业的表演,在 “扮老” 角色中获得认可。25 岁的演员林晓(化名)在一部悬疑短剧中饰演 55 岁的退休警察,她不仅在造型上力求贴近角色,还特意学习了中老年的说话节奏和肢体动作,甚至为了让声音更显苍老,每天刻意压低嗓音练习。最终,她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完全没看出来是年轻演员演的,眼神里的坚毅和沧桑感很到位。” 但这样的案例只是少数,大多数年轻演员的 “扮老” 尝试,都因阅历不足而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邬影潇表示,目前行业对于中年演员的要求已经相对放宽,“只要能够把台词完整说完,表情做到位,基本就能通过”,即便如此,中年演员的供给依旧紧张。而对于退休后喜欢表演、能够记住台词的大叔大爷,“在横店基本不缺工作”,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但凭借真实的年龄感和生活经验,往往能更好地诠释长辈角色,成为不少剧组争抢的对象。
短剧市场规模突破 500 亿:政策加持促发展,优秀作品有望登陆电视大屏
短剧行业的演员紧缺,背后是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据《每日经济新闻》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 505 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成为文化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有公开报告预测,2025 年短剧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 634.3 亿元,2027 年有望达到 856.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 19.2%,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25 年上半年,在长剧集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短剧行业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甚至从过去的边缘娱乐内容,跃升为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引导短剧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今年年初推出 “微短剧 +” 行动计划,依托现实题材创作、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宣传、科技科普传播、国际传播推广、行业融合应用六大创作计划,推动微短剧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使其摆脱单纯的娱乐属性,成为助力其他行业发展的有效工具。
例如,在乡村振兴宣传计划中,不少短剧剧组深入农村地区拍摄,通过讲述农民创业、乡村建设的故事,展现乡村振兴的成果,既丰富了短剧内容,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科技科普传播计划中,短剧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让枯燥的科技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其中 “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 的明确表述,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举措提出,支持优秀微短剧通过电视平台播出,拓宽内容供给渠道;省级卫视在具备政策支持条件的情况下,可开设微短剧剧场,为微短剧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既充分肯定了微短剧作为新兴媒介形态的价值,也有助于改善其此前在移动端 “野蛮生长” 的现状,实现大小屏内容的双向流通。对于观众而言,未来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更多制作精良、内容优质的微短剧,丰富家庭娱乐生活;对于行业而言,电视平台的加入将提升微短剧的内容门槛和制作标准,推动行业向更规范、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同时,微短剧快节奏、强情节的特性,也将对传统电视剧的叙事模式形成有益补充,为电视内容创新提供新思路。
在浙江横店某都市短剧剧组的片场,经过两天的寻找,副导演李哲终于找到了一位合适的演员饰演 “董事长父亲”。拍摄现场,62 岁的演员王建国(化名)穿着笔挺的西装,神情沉稳,一句 “公司是我一辈子的心血,你要好好守护它” 的台词,既有企业家的威严,又饱含对子女的期望,一条就拍摄通过。李哲松了口气,对着对讲机说道:“‘董事长父亲’戏份搞定,接下来拍下一场!” 片场的工作人员们也加快了手中的动作,阳光透过片场的窗户洒进来,照亮了忙碌而充满活力的场景 —— 这正是浙江短剧行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尽管面临演员紧缺等挑战,但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这个年轻的行业正不断向前迈进。
来源:牟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