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喜欢“造神”“祭神”?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30 11:33 1

摘要:在红毯熠熠,万众欢呼中,一人被众手托举,步步登临光芒万丈的神坛。“完美偶像”“行业标杆”等鎏金标签纷至沓来,赞誉如潮;然转瞬间,神坛之下,无数目光如炬,搜寻、放大甚至“捏造”裂痕。一旦“致命”缝隙显现——或为真污、或为曲解、或为构陷,托举之手转瞬成推搡之掌。昔

在红毯熠熠,万众欢呼中,一人被众手托举,步步登临光芒万丈的神坛。“完美偶像”“行业标杆”等鎏金标签纷至沓来,赞誉如潮;然转瞬间,神坛之下,无数目光如炬,搜寻、放大甚至“捏造”裂痕。一旦“致命”缝隙显现——或为真污、或为曲解、或为构陷,托举之手转瞬成推搡之掌。昔日“神祇”,在声浪狂潮中轰然坠落,粉身碎骨。欢呼变唾骂,赞美成审判,这般戏码,在娱乐圈与网红圈反复上演。

释永信,曾是“令少林走向世界的商业奇才”,转瞬陷“挪用资产的假和尚”争议;张碧晨,从“独立清醒大女主”,因版权纠葛被斥“夺人成果”;蔡徐坤,经“顶流塌房”风波,凭《Deadman》与法律胜诉强势回归。2024“网红塌房元年”更甚:猫一杯四千万粉丝清零,东北雨姐被罚百万,铁头入狱,羊毛月粉丝锐减……瓜田永盛,神坛更迭,我们沉迷这场“造神弑神”狂欢,自诩“主持正义”,却不知早已沦为流量棋局的棋子、盛宴的燃料。

一、借吃瓜避现实,虚妄代偿终是空

“近来有新瓜否?急需吃瓜续命!”如今,此语成不少人日常问候。何以至此?皆因现实沉重难耐:赶不完的Deadline,卷不尽的KPI,PUA不断的职场,琐碎磨人的生活,无力感如影随形。

而吃瓜,恰是完美“代偿出口”:指尖轻点屏幕,点评他人是非,便暂忘自身卑微,恍若手握权柄的“道德法官”,得“掌控幻觉”;将生活憋屈、愤懑投射于“瓜主”,酣畅谩骂间,似觉压力消散,获“情绪宣泄”;沉浸他人故事,暂避自身琐碎,享“片刻逃离”。

然“爽感”转瞬即逝,空余更深空虚。鲁迅曾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我们看似思考社会、批判现实,实则是借吃瓜逃避。释永信事件背后的宗教资产监管漏洞,张碧晨版权纠纷折射的音乐产业顽疾,这些真问题,皆在道德狂欢中被掩盖。我们宣泄了情绪,却放过了症结。

二、逐流量谋私利,制度缺位谁来补

若说“造神弑神”是场游戏,赢家从非普通看客。《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平台与媒体便是“流量永动机”:造神时,放大亮点塑“完美人设”,收割粉丝经济与关注度;弑神时,挖黑料、引对立,赚争议流量——要知争议流量远胜赞美流量。同一平台、媒体,在对立叙事中反复横跳,坐收渔利。释永信调查、张碧晨旧闻翻炒,次次热搜霸屏,我们的每一次点击、评论、转发,都是为其添柴加火。

资本与人设经济,则奉“罪恶生意经”:人设即“印钞机”。猫一杯编“秦朗丢作业”谎言为品牌引流,东北雨姐借“朴实大姐”人设售问题产品,完美人设下是精密商业算计。且资本早算好,人设崩塌的热议(即便负面),可再割韭菜或为新“神”腾位。被毁之人、被愚之众,从不在其KPI中,董明珠“生活美学”人设翻车,不过是商业试错成本。

本该是赢家的“社会制度完善”,却常缺席。每一次“神祇”坠落,都该是社会进步契机:释永信事件后,宗教资产监管漏洞补了吗?网红频翻车,消费者保护跟上了吗?版权纠纷多,知识产权保护够强吗?遗憾的是,喧嚣道德审判,掩盖了这些需修补的“社会齿轮”。幸有《朝雪录》,以娱乐外衣裹对司法公正、真相追求的呼唤,予人希望。

三、困算法失理性,思维退化何以解

更可怕的是,“造神弑神”循环借算法之力,悄然塑造、固化我们的思维,致集体“降智”。

算法深谙人心,精准投喂“情绪饲料”:挺偶像者,满屏赞美;反偶像者,全是黑料。它知情绪化内容(愤怒、对立、猎奇)传播快于理性分析,我们所见非真相全貌,仅是能刺激情绪、延长停留的信息。

它还按性别、地域、兴趣推极端论调,令支持者与反对者活在“平行宇宙”,理性讨论空间尽失,只剩非黑即白的站队谩骂。“神”“魔”极端叙事,在算法催化下愈演愈烈。

长此以往,思维退化:简单化,将人归为“圣人”或“恶魔”;情绪化,遇事先宣泄再站队;惰性化,依赖算法给的观点,失独立思考与批判力;碎片化,追热点却难探问题本质。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长期浸于“情绪毒汤”,渐失处理真实世界复杂性的能力。

四、缺引导埋隐患,教育偏差如何纠

算法推波助澜下,更深层的“土壤”,是教育无形中埋下“造神弑神”的种子。

课本、影视过度渲染“个人英雄救世界”,轻集体协作与制度力量,令我们潜意识渴望、寻找“完美偶像”;教育少谈灰色地带与复杂性,易养出“非好即坏”的二元思维;我们从小被教“老师/专家所言皆对”,生权威依赖,缺质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如今教育却少了“授人以渔”的理性培养;更有“一人有错,全盘否定”的道德绑架与连坐,“塌房即全毁”便是极致体现。

我们被教崇拜“神”,却未被教理解“人”——那个复杂、多面、有矛盾的真实之人。

五、凭实力立根基,理性破局向未来

困局虽显绝望,却非无破局之法,关键在自身觉醒与选择。

“打铁还需自身硬”,唯一不破的“金身”是真本事。蔡徐坤经争议,凭《Deadman》与法律实力全球登顶;Lisa陷疯马秀风波,以顶级舞台实力与影响力稳居顶流;华晨宇靠持续创作,快驱道德审判阴霾。专业能力、核心价值,是抗人设崩塌的硬底牌,喧嚣会散,真本事永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祛魅“神坛”,纳人性复杂与灰度,分区评价拒连坐。释永信失德,但其合法商业能力可研究;张碧晨版权失义,歌唱才华与作品仍可赏;李小璐婚姻犯错,演员成就与母亲付出可客观看。评宗教领袖看道德学识,评歌手看专业私德,评企业家看创新诚信——成熟社会,需这般理性智慧。

我们还应将精力从个人道德鞭笞,转向推动制度完善:网红翻车,推直播监管与消费者保护法;宗教商业化乱,呼透明财务审计;版权纠纷多,建高效保护机制。对个体审判易宣泄,却难根治问题;制度完善虽难,却是社会进步基石。

人设崩塌戏码仍会续演,新“神”会起,旧“神”会落,此循环因人性弱点与商业逻辑难根除。但我们可选择:不做游戏燃料,不做算法囚徒,不做非黑即白的“审判官”。

以理性破情绪迷雾,分区评价拒极端;以包容纳人性复杂,懂真实胜完美;以行动补制度漏洞,远道德狂欢;以实力筑自身价值,信真本事是硬通货。

愿我们在这人设速朽的时代,挣脱“造神弑神”轮回,拥抱真实世界的复杂辽阔,守好源于自身实力的不可摧之力——这世界,不需更多假“神”,只需更多清醒、理性、真实的人。

来源:王若水wris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