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沪剧舞台上的璀璨明珠,五十载演绛传奇人生!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30 10:13 1

摘要:在沪剧的历史长河中,茅善玉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从初登舞台的青涩少女,到成为沪剧界的领军人物,她用五十载的时光,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绝伦的艺术传奇,也见证并推动了沪剧的发展与传承。

在沪剧的历史长河中,茅善玉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从初登舞台的青涩少女,到成为沪剧界的领军人物,她用五十载的时光,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绝伦的艺术传奇,也见证并推动了沪剧的发展与传承。

1962年,茅善玉出生于上海这座充满海派风情的城市。十二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招生机会,让她与沪剧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她或许还未意识到,这一选择将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最初学戏时,茅善玉在班里并不起眼,甚至还差点被淘汰。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她拼命找老师练习,努力钻研方法,终于逐渐崭露头角。

1979年,茅善玉毕业后顺利留团,成为上海沪剧院的一名主要演员,正式开启了她辉煌的演艺生涯。1981年,19岁的她迎来了演艺生涯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角色——在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饰演周璇。初出茅庐的她凭借出色的表演,将周璇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该剧一经上演便一炮而红。随后被拍摄成戏曲电视连续剧《璇子》,更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红遍大江南北。剧中那首主题曲《金丝鸟》,经茅善玉悠扬婉转的嗓音唱出,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她也因此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沪剧明星 。

此后,茅善玉的演艺之路愈发顺畅,她主演了《魂断蓝桥》《红灯记》《庵堂相会》《姊妹俩》《严凤英》《董梅卿》等众多优秀剧目,在不同的角色中穿梭自如,用精湛的演技和甜美的唱腔征服了无数观众。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独具魅力,或温婉动人,或坚韧刚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娱乐方式的日益多元化,戏曲艺术逐渐式微,沪剧也难逃冷落的命运。在那段艰难的时期,许多同行纷纷选择转行、出国或下海,但茅善玉却坚守在沪剧舞台上。她曾坦言,自己离开舞台就一无是处,是对舞台的热爱和对沪剧的执着,让她在困境中坚持了下来。期间,歌唱家朱逢博的一句“你为舞台而生,不要离开”,更是像一颗定心丸,让她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

2002年,茅善玉临危受命,担任上海沪剧院院长。这一身份的转变,让她从单纯的演员,变成了沪剧艺术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任期间,她为沪剧的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从资金的积累到人才的培养,她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让沪剧重新焕发生机。尽管管理工作繁忙,但她始终没有放下对表演的热爱,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主演了《石榴裙下》《瑞珏》《露香女》等剧目,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艺术瓶颈 。

在茅善玉的众多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是耗时十年精心打磨的《敦煌女儿》。为了将樊锦诗这一角色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她率主创人员八次奔赴敦煌深入生活。从樊锦诗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其人格魅力,从老人坚定的目光中获取信念和力量。在表演上,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樊锦诗从25岁到80岁的年龄跨度,行当跨越花旦、正旦、老旦,这对她的演技是极大的考验。但茅善玉没有退缩,她放下以往的表演经验,努力走进人物的心灵。她不仅吸收了丁派的华丽多变和石派的委婉甜糯,还对京剧、越剧、评弹、锡剧等剧种博采众长,将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表演中。最终,她成功塑造了“樊锦诗”这一经典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而伟大的敦煌女儿。该剧也斩获了诸多奖项,如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奖等,成为了沪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

茅善玉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她对角色的精彩演绎上,还在于她对沪剧唱腔的创新和发展。她融汇百家,自成一派,形成了“行腔圆润妩媚,旋律丰富大气而婉转跌宕,洋溢着上海都市的清新格调和时代气息”的“茅派”艺术特色。她的唱腔既有海派文化的风雅,又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同时还与时俱进,融入了现代的审美情趣。在创作《露香女》时,她为了一句起腔,反复聆听锡剧大师梅兰珍的唱腔;在塑造《敦煌女儿》中的樊锦诗时,她汲取了京剧老旦的唱腔、台步,让人物更加立体饱满 。

如今,茅善玉虽已卸任上海沪剧院院长,但她对沪剧的热爱丝毫未减。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推广沪剧艺术。同时,她还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呼吁大家保护上海文化和上海语言,通过沪语朗读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沪剧。

茅善玉的一生,是与沪剧紧密相连的一生。她用五十载的坚守和热爱,为沪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是沪剧舞台上的璀璨明珠,也是沪剧艺术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相信在她的影响下,沪剧这门充满魅力的艺术将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