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赛程后期作品质量急转直下,我的思维也从盯着台上的演员和段子,转向对脱口秀类目相关的营销&传播&社会趋势有一些洞察和思考,遂成了些碎碎念。
最近半月,晚饭集中补档两大脱口秀节目。
随着赛程后期作品质量急转直下,我的思维也从盯着台上的演员和段子,转向对脱口秀类目相关的营销&传播&社会趋势有一些洞察和思考,遂成了些碎碎念。
一
脱口秀为什么在【今年】有格外多的社会层面争论冲突呢?
你看,今年两档脱口秀节目开播后,前有罗永浩与网友有关女权的微博互喷大战,接着是官方媒体(浙江宣传)带头下场发文批评,又赶上“某主任”人设造假的攻讦……
这些争论是因为很多“老家伙”已经看不懂脱口秀了?还是越来越多的人看不惯性别的对立?亦或是在社会大环境下需要更和谐的舆论环境?
都对,也都不对。因为这些场舆论战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固有实力]与[脱口秀]之间的,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
因为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脱口秀不声不响地拿下了太多的社会话语权!
二
为什么会得出【社会话语权争夺】这般“骇人耸听”的结论?
因为我们隐隐的觉察到,当下大众已经越来越“信”脱口秀了。在栏目曝光、短视频切片、各类红人二次创作点评等一系列流量轰炸下,大众对5分钟的、充满幽默的、生动又自洽的脱口秀"演讲"越来越认可,大众甚至已经开始习惯通过脱口秀表演来吸收观点、学习知识、理解社会,再把吸收来的观点或当做社交生活谈资,再次扩散出去,或成为自己生活中的提醒,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就意味着,公众对知识获取和观点认同的新[依赖路径]变成脱口秀了!
回首这些年,公众对知识获取的依赖路径,早就从书本教师转向传统媒体,之后又放在了百家讲坛和公知身上,再往后知识付费的兴起让各式各样的[老师/讲师]赚的盆满钵满,再之后细分赛道下网络红人又成功给消费者种了草……
而今天或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脱口秀演员也许会拿到话语权红利的接力棒!
三
奇葩说、有嘻哈等、超级演说家等那么多表达类的节目类型中,为什么大众最终选择了【依赖脱口秀获取知识观点】呢?
如果让我们用刻板印象化的一句话解释:
有嘻哈只有diss没有建议、演说演讲有观点但太枯燥、奇葩说有观点又有趣但全程正反方思维互搏,让某个观点不能彻底把观众洗脑……
只有脱口秀的形式刚刚好。舞台上每个演员独享一段时长,内容有趣又不需要严谨真实,观点只要够直白新鲜,再加上演员社会/职业身份加持,完全可以通过一场表演让观众烙印并认可演员的某个观点。
如果用社会学的学术视角来表达:大众依赖脱口秀获取知识点的行为产生,本质是技术革命与社会转型共同催生的文化适应现象。
下文学术化表达由deepseek操刀,如果懒得看,直接跳转[一句话表达。]之所以保留deepseek内容,是为了你也可以截取一段来装逼(bushi
A、认知效率压缩:液态社会的生存策略
在信息爆炸的加速社会中,大众被迫采用碎片化认知模式。
脱口秀将复杂议题(如职场压迫、性别偏见)压缩为五分钟幽默段子,形成易于传播的"知识胶囊"。
这种模式契合齐格蒙特·鲍曼的"液态现代性"理论——个体需以最小认知成本应对流动的社会现实。传统知识传授需要系统学习时,脱口秀通过情感化叙事替代逻辑化推演,实现认知节能。
一句话表达:活得太累,来点脱口秀的预制菜观点,不用思考就能用,挺好。
B、情感代偿机制:风险社会的集体疗愈
脱口秀剧场成为现代性焦虑的情感缓冲带。
当制度化只是生产(如学术、媒体)公信力衰减,演员的自我剖白营造出"真实性"幻觉。
脱口秀节目中以素人叙事解构社会压力(如吐槽职场内卷、代际冲突),实质是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具象化——个体化焦虑通过集体笑声完成仪式性疏解。
这种互动式宣泄(如观众即兴参与道德讨论)形成新型情感支持网络。
一句话表达:既然各家观点都不够权威,我不如选择相信小人物的现身说法。
B、身份符号结盟:原子化个体的联结革命
节目通过圈层代言人机制重构社会联结。
表演者以职业标签(外卖员/大学生/主妇)化身群体符号,观众在身份投射中完成虚拟社群构建。这呼应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当传统血缘、地缘社群瓦解,文化消费成为归属感新来源。
来源:三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