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过后、超越“救市”:“广电21条”影响下的影视行业未来式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29 23:09 3

摘要:当短剧凭借碎片化优势分流用户注意力、长剧年产量逼近200部“生死线”、资本撤离与题材受限交织成行业困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印发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以21条具体措施为略显疲软的影视行业注入强心针,也被业界亲切称为“广电

看电视综编

当短剧凭借碎片化优势分流用户注意力、长剧年产量逼近200部“生死线”、资本撤离与题材受限交织成行业困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印发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以21条具体措施为略显疲软的影视行业注入强心针,也被业界亲切称为“广电21条”。

自“广电21条”出台,这一政策在影视行业引发各方持续热议与深度解读,发布后迅速成为行业焦点。各大影视媒体、行业论坛纷纷围绕其展开分析,从业者、学者及观众也从不同视角探讨政策对行业的影响,足见其在影视领域的重要性。

网传“广电21条”

这份覆盖剧集创作、审查机制、国际合作、版权保护的政策文件,直指长剧市场核心痛点:取消40集集数上限为重大题材、年代史诗剧铺路,放宽古装剧比例与季播剧排播间隔,试行“边审边播”提升内容时效性,同时松绑海外剧引进与翻拍限制、支持卫视黄金时段播优质外剧,更通过优化行政流程为行业“减负”。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逻辑从管控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背后是对“长剧产能收缩、电视大屏用户流失”行业现状的深刻洞察与精准回应。这一转变不仅让被微短剧挤压生存空间的长剧行业看到回暖曙光,更给创作者注入了信心、吃下了“定心丸”,也为影视行业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按下了“快进键”。

在媒介形态迭代与市场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国内长剧市场近年深陷“量缩价挤”的生存困局,“广电21条”直指长剧市场的核心痛点,更折射出对影视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度契合。

据《2024 年度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统计,2019 年至 2024 年期间,我国电视剧(包含网络剧)的发行总量呈现逐年变化态势,各年度数量依次为752部、413部、426部、411部、355部与281部。

最初“提质减量、降本增效”的行业导向,逐渐因数量过度下滑偏离初衷,正如行业共识所言,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支撑,缺乏足够的产能规模,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与市场生态的健康循环都将失去依托。

长剧困局的形成,源于多重压力的叠加共振。一方面,传统播出端支撑力减弱。广播电视台曾是长剧制作与播出的核心平台,但受经济下行影响,其大型剧集制作能力与采购预算同步萎缩,当前电视剧制作机构已高度集中于优爱腾芒四大网络视听平台,市场主体的单一化进一步压缩了长剧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新兴业态的冲击直接分流资源与注意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削弱了电视大屏的渠道核心地位,短视频、直播等业态抢占用户时间,微短剧的崛起更形成直接挤压。在此背景下,长视频平台纷纷调整采购策略,将10%-20%的长剧资源让渡给短剧,进一步收缩长剧的发展版图。

面对这一现状,“广电21条”从创作、审查、播出、资源供给等多维度发力,以政策的灵活适配改变“一概而论”的管理惯性。在内容创作层面,通过“内容焕新计划”强化创新导向,同时放开境外内容合作限制:允许择取境外优秀作品进行高质量本土化改编(不局限于日韩IP),支持优质海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登陆卫视频道黄金时段,还取消单一主体的引进指标数量限制,为内容供给注入多元活力。审查机制上,创新性推出“边审边播”模式,针对系列剧、季播剧、单元剧、情景喜剧等类型,实行分集、分单元反馈审核意见,有效提升长剧播出的时效性与灵活性,解决传统审核周期长的痛点。

播出调控的优化是政策的核心亮点。其取消40集上限的硬性规定,对超长剧目实行“总局全剧本评审后备案公示”的机制,既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年代史诗剧等需要长叙事的作品腾出创作空间,避免优质IP因集数限制被迫拆分,又通过备案审核防范“注水剧”回潮,延续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同时,古装剧调控转向“精准调节”,黄金时段播出比例突破此前限制,既满足观众对传统文化题材的需求,又避免单一类型垄断排播资源,直接带动横店等影视基地开机率回升,惠及服化道、实景搭建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此外,季播剧取消一年排播间隔的要求、试点电视剧中插广告(每集一次且不长于30秒)、推行“一剧多星”“联购联播”与网台同步播出等举措,也从排播灵活性与收益渠道两方面为行业减负。

政策的现实价值,迅速在资本市场得到印证。8月18日,伴随“广电21条”视频解读会的召开,影视板块当日全面上涨。Wind数据显示,文化传媒指数收盘涨幅达3.11%,在全行业板块中位列第三,资金净流入102.57亿元;华策影视、慈文传媒、欢瑞世纪等十余只个股涨停,芒果超媒、华谊兄弟、横店影视等头部企业股价亦大幅走高,为深陷收缩困境的长剧市场注入了久违的信心。

若说“广电21条”对长剧市场的“松绑”是基础支撑,其更具长远价值的设计,在于通过业态协同、风险防控与国际合作的多维突破,推动影视行业从单一“救市”转向系统性生态重构。

在激发创作活力层面,“广电21条”聚焦排播规则与题材调控两大核心环节精准施策,破解市场长期受困的约束问题。其中,针对季播剧,政策取消了“排播间隔至少一年”的硬性规定,这一调整让系列IP得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既为创作团队提供了完整呈现故事的空间,避免因间隔过久导致剧情断裂,也能有效延续观众的追剧热情,为季播剧生态循环注入新的动能。

而在古装剧领域,政策则打破了此前严格的播出比例限制,转向结合市场需求与观众偏好的精准化、灵活化调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松绑”并非无限制扩容,而是以回归精品内容、深耕剧本创作为核心导向,引导行业摒弃“唯流量论”的浮躁倾向,推动古装剧创作向更注重品质与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

而在市场最为关注的IP开发与“注水剧”担忧上,政策既给予了创作空间,也通过市场规律自发形成“防风险”屏障。面对“取消集数上限是否会让‘注水剧’卷土重来”的担忧,市场自身的理性化已形成天然防线。与此前市场繁荣期资本盲目投入不同,当前长视频平台更注重盈利目标,预算分配更趋理性,对内容的把控也更为严苛。从实际操作来看,平台对剧集“砍集数”已成为常态,3-5集甚至10集的删减并不少见,且需结合收视率、热度等数据验收,“注水”导致的内容稀释反而会增加平台亏损风险。这种“市场自主筛选”的机制,与政策中“超长剧需特别审核”的条款形成呼应,让“松绑”与“质量把控”并行不悖。

政策的视野还延伸至国际合作,为行业注入多元发展动能。“广电21条”打破了境外内容引进的诸多限制,这一调整不仅让国内观众获得更丰富的视听选择,更重要的是为国内影视企业搭建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桥梁。通过引进境外优秀作品,行业可吸收多元创作经验,为本土化改编提供灵感;而联合采购、同步播出的模式,也为中国影视内容后续“出海”积累了渠道经验。

“广电21条”的出台为影视行业注入信心,但政策松绑并非终点,而是行业直面转型课题的起点。

在内容布局上,长视频平台已开启差异化探索,试图在“长短剧协同”中找到自身定位。优酷将战略重心聚焦于短集数剧集,在题材维度拓展多样性的同时,主创团队仍以平台长期合作的熟络力量为主,此外也在悬疑、历史等特色题材领域布局,试图依托特定话题的市场热度打开新空间;腾讯视频则兼顾横屏与竖屏短剧的布局,通过多元内容投入满足不同受众的观看需求;爱奇艺则将发力重点放在微短剧领域,清晰界定了不同时长、不同画幅微短剧的类型差异,同时联合其他平台联播现代剧降本,再以外部招引、内部调整短剧人才加速生态构建。

微短剧“上大屏”是政策推动业态融合的重要尝试,却也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趋势来看,微短剧精品化已成必然:无论是画质、题材还是演员配置,都在向高质量方向升级,此前盛行的霸总类题材逐渐式微,多元题材探索成为重点。而电视大屏的加入,不仅拓宽了微短剧的传播渠道,更实现了用户分流,譬如家庭场景中的大屏受众与移动端用户存在差异,部分亲情类微短剧在大屏点播渠道的反馈优于移动端,反哺了题材创新动力。

但微短剧“上大屏”仍需突破变现瓶颈。电视台对微短剧的需求更多是顺应政策、丰富内容,而非核心盈利点,且台播门槛更高,需内容进一步精品化;对制作方而言,网播的投流、分账模式已成熟,竖屏短剧公司更倾向于留在舒适区,台播的广告合作、商务植入等变现路径仍需摸索,短期内难以成为主流。

从长远来看,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分众市场”的尊重与“好内容”的坚守。“广电21条”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旨在引导行业回归创作初心,构建良性市场循环。尽管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真正实现行业的繁荣复兴,还需从业者将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创作动力,以匠心打造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优质作品。

诚如行业内众多人士所达成的共识,微短剧与长剧并非相互替代关系,而是在不同场景下满足观众多元需求的互补存在。

影视行业应在政策指引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持续创新,在长剧的深度叙事与微短剧的灵活传播间找到平衡,共同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让观众成为这场内容革新的最大受益者。

综合自:

每日经济新闻:“广电21条”:破40集上限、松绑古装剧!影视股批量涨停,长剧要“翻身”了,“我们在加速开机”

央视新闻:“广电21条”来了!取消电视剧40集上限、鼓励改编境外优秀作品……

人民日报文艺:人民日报解读“广电21条”:促进内容创新 丰富电视大屏(作者:何为)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