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怀孕、百万支票、私生子、晚节不保…针对韩磊的“塌房”指控铺天盖地,正当舆论沸腾之际,韩磊团队果断报警并刑事自诉,24小时内就让“初一学历”造谣者亲口承认所有指控皆为捏造。
歌手韩磊遭遇“怀孕女歌迷”惊天指控,一夜之间人设崩塌?
怀孕、百万支票、私生子、晚节不保…针对韩磊的“塌房”指控铺天盖地,正当舆论沸腾之际,韩磊团队果断报警并刑事自诉,24小时内就让“初一学历”造谣者亲口承认所有指控皆为捏造。
当她承认所有指控皆为造谣,并试图以“弱者”身份博取同情时,公众怒火却瞬间反噬。
网友纷纷喊话韩磊“告到底”,誓要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绝不姑息!
这起事件的引爆点,来自一位网名为“HL歌手等待演唱者”的许姓女网友,8月27日,她的一篇长文,字字泣血,瞬间将57岁的韩磊推上风口浪尖。
女生的叙事堪称完美,几乎踩中了所有能引爆舆论的情绪点,她声称自己是韩磊的狂热歌迷,一个来自辽宁农村的36岁女性,初中一年级的文化水平。
她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为爱痴狂、倾尽所有的卑微角色,说自己多年来为韩磊花了超过30万,甚至送过价值两万的爱马仕皮带和一万九的手机。
这些付出,最终换来的却是毁灭性的背叛,核心指控像重磅炸弹一样砸向公众:她为韩磊怀孕,对方却只用一张100万的空头支票来打发她。
更具戏剧性的是,韩磊以“防止隐私泄露”为由,拿走了她的手机,然后人间蒸发。
为了让故事更可信,她放出了一系列所谓的“证据”,有两人视频通话的录屏,有聊天记录的截图,还有韩磊私下唱歌的视频。
其中一段录音里,那个被认为与韩磊声线高度一致的声音,几乎让所有看客都信了三分,更狠的还在后头。
这位许女士承认,自己为了涨粉,曾假冒韩磊的妻子王燕,与一名叫白瑞的女网红直播连线。在那场直播里,她以“妻子”的身份,抛出了更猛的料:韩磊出轨4名小歌手,有私生子,甚至偷税漏税补缴了5000万。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一个“被始乱终弃的农村妇女”对峙一个“德行有亏的歌坛大佬”的剧本就写好了。
公众的情绪瞬间被点燃,网络上对韩磊的谴责铺天盖地,“渣男”、“晚节不保”的标签贴满了评论区。
很多人开始质疑他“德艺双馨”的形象,即便韩磊团队很快做出反应,但鉴于过往太多明星声明被打脸的先例,不少网友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等着看好戏。
然而,韩磊一方的应对,却完全没按常理出牌,他们没有选择在舆论场上进行无休止的口水战,而是直接亮出了法律的利剑,其反应速度和打击力度,堪称教科书级别。
风波发酵的当晚,就在许女士的长文还在疯狂传播时,韩磊团队已经对外宣布:报警了,这个动作简单直接,迅速给事件定了性——这不是情感纠纷,是刑事案件。
紧接着第二天,也就是8月28日,一套法律组合拳密集打出,先是韩磊工作室发布正式声明,措辞强硬,称所有指控均为“恶意捏造,与事实完全不符”,并要求侵权者立刻删帖。
几乎是同一时间,韩磊的妻子王燕也发出辟谣声明,清晰地告诉所有人,自己从未参与过任何直播连线,网上流传的“妻子爆料”纯属子虚乌有,并表示将追究造谣者的责任。
夫妻二人形成了统一战线,精准地击破了谣言的两个核心攻击点,最关键的一步,是韩磊本人向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提起了刑事自诉。
注意,不是民事诉讼,是刑事自诉,他要追究的,是许女士的刑事责任,这一招,直接将事件的性质从名誉侵权,升级到了诽谤犯罪的层面,释放出的信号再明确不过:绝不和解,奉陪到底。
法律的重压之下,前一天还义愤填膺的控诉者,在24小时内就彻底缴械投降,8月28日晚,许女士发布了一篇道歉长文,剧情来了个180度大逆转。
她亲口承认,自己抛出的所有核心指控,包括怀孕、百万补偿、拿走手机等等,全部“与事实严重不符”,那些所谓的“证据”,也都是从非正规渠道获取,且未经核实的。
至于动机,她的解释轻描淡写得令人错愕——最初只是“闹着玩”,没想到事情会失控到这个地步,她向韩磊及其家人、团队道歉,并删除了相关帖子。
然而,这封道歉信非但没能平息风波,反而像火上浇油,引爆了第二轮舆情,她在信中极力“卖惨”,反复强调自己文化低、出身农民、生活拮据,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我弱我有理”的姿态和“无力对抗”的自嘲。
这种避重就轻、试图以弱者身份博取同情的策略,彻底激怒了公众,网友们发现,自己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被这个自称“初中文化”的农妇狠狠地戏耍了一番。
舆论风向瞬间从谴责韩磊,转向了对许女士的愤怒和追责,“欺骗公众感情”、“占用公共资源”的批评声四起,大家普遍认为,如果造谣者只要道个歉就能了事,那网络的造谣成本也太低了。
于是,舆论场上出现了罕见的一幕:网友们纷纷喊话韩磊,支持他“告到底”,千万别心软,大家渴望看到的,不是一个苍白的道歉,而是一个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的法律判例。
有法律专家指出,诽谤罪一旦成立,即便道歉,造谣者也可能面临最高三年的刑罚,这起被视为“网络碰瓷”失败的典型案例,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韩磊事件的结局,已经不仅仅关乎他个人的名誉。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网络谣言是如何被精心炮制,又是如何利用公众情绪来传播的。
它也提供了一个范本,告诉所有被谣言中伤的人,面对诽谤,最有效的武器不是辩解,而是果断、迅速、强硬的法律行动。
当有人将这起事件与多年前的朱军案相提并论时,人们再次意识到,网络谣言对一个人的名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澄清事实的过程却无比漫长。
这次韩磊的速胜,无疑为网络维权划下了一条清晰的边界。当造谣的代价不再廉价,当法律的威慑力真正深入人心,或许我们离一个更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更近一步。
事件的最终走向,将深刻影响未来网络言论的生态。
来源:李大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