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另一半,他身上有太多我讨厌的东西。”当听到马伊琍说出的话,全网沸腾了。不是因为她突然“撕破脸”,而是因为她终于说出了那句憋了十年的真话。
“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另一半,他身上有太多我讨厌的东西。”当听到马伊琍说出的话,全网沸腾了。不是因为她突然“撕破脸”,而是因为她终于说出了那句憋了十年的真话。
多少人还记得2014年那个惊天动地的“原谅”?“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一句话,既把她推上“贤妻良母”神坛,却也把她钉在“忍辱负重”的十字架上。
可今天,她不再演了。她不再为“体面”遮羞,不再为“大局”沉默。她直接按下“暂停键”,说:对不起,那段婚姻里,我痛苦的源头,就是他。这话刺耳吗?刺耳。但比刺耳更可怕的现实是——大家理所当然的以为一个女人该永远宽容,也不愿相信她有权说“我讨厌他”?
马伊琍不是在“贬低”文章,她仅仅是在清算一段被美化了的婚姻。当年,她选择原谅,公众赞她大度;如今,她坦言痛苦,网友骂她“心机重”“现在才说”。可笑的是,她沉默时,你说她虚伪;她开口时,你说她报复。细想一下,难道女人的嘴,只能在“原谅”和“闭嘴”之间二选一?
更讽刺的是,评论区一片“为文章鸣不平”。有人说:“文章出轨,马伊琍也有责任。”
还有人说:“她现在说这些,是因为文章有新恋情了,嫉妒了。”
甚至有人翻出管虎的旧账,问:“管虎讨厌你哪个?”
看,只要一个女人敢说前夫不好,立刻就会有人跳出来:“你也不干净!”“你凭什么清高!”“你就是嫉妒!”
可问题是——她有没有“不干净”,和她有没有权利讨厌前夫,是两件事;真不应该混淆。
她可以是“女强人”,也可以是“跑医院”的母亲;她可以事业有成,也可以在婚姻里受伤。她不需要完美无瑕,用行动印证着有资格说“那段日子我很痛苦”。
马伊琍的“果决”,恰逢时宜的打破了“离婚女人必须沉默”的默认现象。她不哭诉,不卖惨,不靠爆料博同情。
她只是平静地说:“爱情很美好,但婚姻变了。”“痛苦来自对方。”
“痛苦来自对方。”“我讨厌他身上的东西。”这大家认知的“内涵”?这是直面真相。而文章呢?这些年,他带着新女友出行,上综艺,拍电影,活得潇洒自在。
我们不能去要求他“永远愧疚”,也没人让他“闭口不谈”。他可以开启新生活,为什么马伊琍不能回顾旧伤?凭什么男人可以“向前看”,女人就必须“装忘了”?
更荒诞的是,有人指责她“现在才说”,好像痛苦必须在离婚瞬间清零。可心理创伤哪有计时器?她可以花十年才看清一段关系的本质,可以花五年才敢承认“我其实一直很讨厌他”。
治愈不是暂停键,而是慢镜头。马伊琍的“强势”,不是攻击,而是自我救赎的宣言。她说自己有过低谷,但“必须自己有兜底的能力”。这是多少经历低谷的人感同身受的一句话。
当她用平静的语气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想象背后是多少个深夜的崩溃?没有谁是天生强人,只不过她是被婚姻逼出来的战士。
当全世界都在夸她“原谅得伟大”时,只有她知道——那不是爱,是妥协;那不是宽容,是无奈。如今,她终于不用再演“大度前妻”了。她可以承认:我错了,我不该忍;我痛了,因为他是错的人;我走了,因为我值得更好的生活。至于网友的“评论”?那是因为我们习惯的认为女人应该沉默。
我们赞美“贤妻”,却恐惧“觉醒的前妻”;我们接受男人“浪子回头”,却审判女人“秋后算账”。
可马伊琍用一句话打破了幻觉:婚姻的失败,不该由女人独自背锅;
痛苦的来源,也可以光明正大地指向那个犯错的人。
所以,别在纠结“她为什么现在才说”。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总要求受伤的女人,必须微笑着原谅?为什么男人可以潇洒转身,女人却要背着“体面”的包袱,一辈子不能说真话?
马伊琍的“暂停键”,不是对过去的报复,而是对未来的开始。她终于可以对自己说:我不是圣人,我有权利讨厌;我不是完人,我有权利痛苦;我不是“且行且珍惜”的符号,我是马伊琍,我终于,活成了自己。
最后愿我们都能活出我们自己,不去用别人的看法、要求等捆绑自己,好好体验自己的人生!
来源:金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