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相声圈的瓜,没那么多剑拔弩张,反倒有点让人唏嘘——赵立同和赵臣这对搭档,一起搭了十年的伙,本想通过第十六届北京青年相声节多多交流学习,结果因为一句台词,被赵臣的师父马贵荣说“沾了三俗”。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马贵荣还在直播里让徒弟跟赵立同“割席”,最后连比赛奖
最近相声圈的瓜,没那么多剑拔弩张,反倒有点让人唏嘘——赵立同和赵臣这对搭档,一起搭了十年的伙,本想通过第十六届北京青年相声节多多交流学习,结果因为一句台词,被赵臣的师父马贵荣说“沾了三俗”。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马贵荣还在直播里让徒弟跟赵立同“割席”,最后连比赛奖项都黄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老辈规矩”和“小辈玩法”撞着了,没谁是真的错。马贵荣老前辈那辈人,对相声大多有股“洁癖”,怕这门手艺变了味,所以对“三俗”特别敏感,事事都想卡着“高标准”来,这份护着相声的心,咱得懂,但现在市场瞬息万变,生于民间的艺术也得考虑群众的偏好不是,可以有要求,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和灵活变通。
另外,可赵立同也没瞎来啊,他那套表演逻辑,是在小剧场里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要知道,小剧场可不是那么好混的,台下观众直来直去,不好笑就是不好笑,他琢磨的从来都是“怎么让观众乐”“怎么把段子说得活”,这次参赛,本质上都是想把相声说好,只是路数不一样罢了。 说到赵立同的小剧场经历,那可真是“实打实的修行”。不像有些演员靠流量出圈,他是真扎在小剧场里,一场一场跟观众磨段子。可能今天这个包袱没响,明天就改改词儿;观众喜欢听历史梗,就多琢磨三国、水浒里的细节。说白了,他想的从来不是“装高雅”,而是“让相声接地气”,这种从观众里来、到观众里去的创作,其实挺难得的。
现在咱再回头看这事儿,最想说的是:愿意沉在小剧场里琢磨相声的年轻人,真没那么多了。马贵荣老前辈的坚持挺好,正是因为有老辈人守着相声的“根”,这门手艺才没跑偏。但话说回来,艺术这东西,从来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当年侯宝林先生不也改良过相声吗?要是一直抱着老规矩不松劲儿,哪来那么多新的好段子?所以啊,咱倒希望老前辈们在守着“艺术底线”的同时,能给年轻人多一点点宽容。赵立同们不是想“毁规矩”,只是想在规矩里试试新玩法;他们也不是不尊重传统,只是想让传统相声在今天的观众里,再火一把。多给点试错的空间,多听听年轻人的想法,说不定老辈的“规矩”和小辈的“巧劲”能凑一块儿,让相声冒出更有意思的火花呢?毕竟不管新招老招,能让观众真心笑出来、能让相声一直传下去,才是最实在的事儿,你说对不?
来源:峰哥八点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