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你知道吗,这家伙其实是个星二代,他爸倪正华当年在话剧和电影圈里也混得有模有样,演过不少让人记住的角色,尤其是那些反派,演得叫一个阴险狡诈,绝对不是什么正面形象。
说起倪大红这个人,大家现在一提他就想到那些演得特别传神的角色,比如《都挺好》里的苏大强,那种让人又气又心疼的劲儿,演得太到位了。
可你知道吗,这家伙其实是个星二代,他爸倪正华当年在话剧和电影圈里也混得有模有样,演过不少让人记住的角色,尤其是那些反派,演得叫一个阴险狡诈,绝对不是什么正面形象。
先说说倪正华的背景吧。他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具体年份没太多记载,但从他的从业时间看,五十年代初就进了话剧团。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文艺界正热火朝天地发展,倪正华报考了松江省话剧团,通过考试成了首批专业演员之一。
话剧这东西跟电影不一样,得现场来真的,一点剪辑机会都没有,所以他得从头练起,台词、走位、表情,全得靠自己磨。
1954年,话剧团改名黑龙江省话剧团,他跟着转过去,在那儿演了不少戏,比如《克里姆林宫的钟声》里的列宁,这个角色要求他表现出领导者的气场和决心,演得还挺受认可的。
还有《甲午风云》里的丁汝昌,那是历史剧里的海军将领,演的时候得体现出那种指挥官的刚毅,但丁汝昌这人历史上就是失败者,倪正华也没把角色往好里粉饰,就按事实来。
到了1957年,哈尔滨话剧院成立,倪正华调了过去,当上了主力演员。
在那儿他参与了很多剧目的创作和表演,比如《赫哲人的婚礼》里的毕克伊斯加,这是少数民族题材,角色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他演得接地气,融入当地风俗。
《清宫外史》里他演李莲英,这个大太监历史上就是个权倾一时的家伙,阴险、溜须拍马,倪正华把这些特点抓得准,没加什么美化元素。
还有《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里的大老周,这个角色让他拿了东北文艺汇演的表演奖,算是对他舞台功底的肯定。
话说回来,话剧演员那时候条件苦,排练室简陋,巡演得坐火车到处跑,但倪正华坚持下来了,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角色让他在东北文艺圈小有名气,不是那种大红大紫,但实打实的专业户。
倪大红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1960年出生在哈尔滨,爸妈都是话剧演员,家里天天聊的都是戏。从小耳濡目染,他对演戏产生了兴趣,但不是那种一帆风顺的路。
倪正华的那些角色,对儿子来说就是活教材。比如列宁的坚定,丁汝昌的决断,李莲英的狡猾,这些形象让倪大红明白,演戏不是光靠脸,得懂人物的本质。父亲在话剧院的日子,儿子偶尔去后台看,学到不少基本功。
倪正华演的反派多,比如李莲英那种两面三刀的家伙,没什么正面光环,但演得真实,让人记住。倪大红后来回忆,说父亲教他演戏要贴近生活,别浮夸,这点对他影响大。
七十年代末,倪正华开始转战电影。1979年,他第一次上大银幕,在《保密局的枪声》里演张仲年,这个角色是保密局的特务头子,老奸巨猾、杀人不眨眼,典型的反派。
电影讲的是解放前夕的事,张仲年这人阴险毒辣,倪正华演得入木三分,拿了长影小百花奖。那时候电影资源少,能演上男二号就不错了。
转年1980年,他又演了《大渡河》里的刘钧,这是大军阀,霸道蛮横,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同期还有《花开花落》里的富农刘三,农村题材,角色有自己的利益算盘,不讨喜但真实。
1981年,《春归红楼》里他演县长杨建,地方官员的做派,官僚气十足。1983年拍的《哈尔滨大谋杀》,1985年上映,他演杨楠,又是个反派,阴谋诡计多。
1987年,《末代皇后》里他演大太监李长安,跟李莲英类似,溜须拍马、权欲熏心,再次拿了长影小百花奖。
这些角色里,反派占了大头,倪正华没把他们演成英雄,就按剧本的负面来,真实得让人不舒服。但这也说明他的演技扎实,能驾驭不同类型。
后期他当了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和哈尔滨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行政工作多了,银幕上就少见了。
总的来说,他演的戏不多,但每个都留下了印记,尤其是那些鼎鼎大名的反派角色,像张仲年、李长安,成了经典。
倪大红的路子跟父亲有点像,但更广。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八十年代初进演艺圈,先从话剧起步,后来转影视。早期演了不少小角色,比如《我爱我家》里的配角,慢慢积累。
父亲的经验对他帮助不小,倪正华教他怎么抓人物特点,别一味追求正面。倪大红演的反派也多,比如《北平无战事》里的王蒲忱,阴险算计。
到了2019年,《都挺好》里的苏大强,让他彻底火了,那种自私老头形象,演得太接地气了。想想看,如果没有父亲那些角色的影响,他可能不会这么懂人性阴暗面。
来源:安琪不是酵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