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坏蛋》?再见,票房!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2:41 2

摘要:曾经“含京量”等于票房保证,如今却成了市场毒药。吴京这块金字招牌,在《再见,坏蛋》上彻底失灵了。

曾经“含京量”等于票房保证,如今却成了市场毒药。吴京这块金字招牌,在《再见,坏蛋》上彻底失灵了。

“吴京”二字曾是中国电影票房的点金石

战狼2》创下56亿神话,《长津湖》《流浪地球》等大片首日轻松破亿——这一切的光环,却在2025年8月被一部小成本电影《再见,坏蛋》彻底打回原形。

作为中国首位票房破300亿的演员,吴京这次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市场回应。

影片上映6天累计票房仅26.7万元,首日票房更是低至2.5万元,最终无奈撤档。

01 “含京量”不足:明星招牌的致命诱惑

我一直以为,只要挂上“吴京”两个字,票房就能自动滚滚而来。事实证明,我错得离谱。

《再见,坏蛋》中吴京仅仅是客串出演,只有三场戏,台词也不过是一句方言“老子信了你的邪”。

观众们精明得很,他们立刻发现这片子“含京量”太低,根本不买账。

吴京这块金字招牌,第一次失去了它的魔力。

02 类型错位:当硬汉玩起温情

《再见,坏蛋》讲述的是武汉老巷“幸福里”中,催债人“大武”与患癌男孩“豆豆”的双向救赎故事

导演俞钟曾以《我的兄弟姐妹》打动一代人,这次试图再次用情感打动观众。

问题在于,观众已经习惯了吴京的硬汉形象——无论是特种兵还是太空宇航员,总之不是出现在市井小巷中的温情客串。

这种类型错位让观众无所适从。

03 宣发彻底缺失:无人知晓的上映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观众根本不知道这部电影曾经上映过。

影片宣布撤档时,不少人懵了——不是因为惋惜,而是根本没人知道它曾经上映过

宣发预算严重不足,几乎没有任何线下推广或线上话题发酵。

即便吴京本人在微博进行了宣传,也未能形成有效转化,彻底淹没在信息流中。

上映前,吴京的宣传堪称孤注一掷。

他自费在北上广深包场,邀请媒体免费观影;录制VCR在全国路演播放;甚至亲笔写推荐信。

但这些努力在零宣发预算面前,犹如杯水车薪。

04 排片挤压:一场必输的战斗

上映首日排片仅0.3%,且全是早6点或晚11点的“幽灵场次”;第三天排片直接消失。

同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占据超60%排片,猫眼平台甚至没给《再见,坏蛋》预测总票房。

《捕风捉影》和《浪浪山小妖怪》联手垄断了超过80%的排片。

影院经理的算盘很直接:商业大片能给到60%票房分成,文艺片连20%都难。当《南京照相馆》首日排片39.2%时,《再见,坏蛋》的0.1%像一种“施舍”。

05 口碑无力回天: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再见,坏蛋》在豆瓣开分8.5,有人评价“像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但这一切没能换来票房。

影片拍摄近乎“纪录片式”真实,剧组在武汉实景取景,斑驳砖墙、巷口小贩、热干面摊的蒸汽全被镜头捕捉。

陈明昊饰演的“大武”表面凶悍,却为照顾豆豆笨拙学煮汤;小演员陈宇喆一句“我想陪爸爸久一点”让试映观众集体泪崩。

但在当今电影市场,高质量不一定等于高票房。没有足够的营销推动和初始热度,再好的口碑也难以发酵。

06 市场残酷:吴京个人也无法扭转的趋势

《再见,坏蛋》的惨淡并非孤例。五个月前,李玉导演的《下一个台风》因排片被《哪吒2》碾压,被迫撤出清明档。当时《哪吒2》已上映60天,仍霸占27.7%排片,新片预售仅20万只能退场。

两个月后,陈佩斯投资上亿的《戏台》遭遇同样困境:黄金场次被好莱坞大片《神奇四侠》和流量电影挤占,有影院甚至把《戏台》场次改成游戏直播。

分账数据显示,《再见,坏蛋》三天分账票房不足10万,连路演差旅费都覆盖不了。这种市场环境下,即便是吴京这样的顶级演员,也无法扭转一部小成本电影的命运。

影院经理的算盘冰冷而直接:“排《再见,坏蛋》?一场亏三千,不如放《哪吒2》重映。”

而吴京却说:“电影不该分类型,只该分好看与否。”当56亿票房神话创作者栽在24万票房上,是观众抛弃了真诚,还是市场早已失去发现真诚的能力?

《再见,坏蛋》的撤档,不是吴京个人的“滑铁卢”,而是整个行业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在激烈竞争下,一部缺乏市场定位和有效宣发的影片是多么脆弱。

来源:博睿侃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