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4日,由中央电视台、爱奇艺出品的《生万物》收官。收官当日,在爱奇艺站内热度成功突破 11000。本剧以热播期间融合传播指数位居全网剧集第一的傲人成绩,成就本年度品质大剧。
8月24日,由中央电视台、爱奇艺出品的《生万物》收官。收官当日,在爱奇艺站内热度成功突破 11000。本剧以热播期间融合传播指数位居全网剧集第一的傲人成绩,成就本年度品质大剧。
权威咨询机构美兰德数据显示,自2025年8月13日起至8月25日,《生万物》融合传播指数95.36,媒体曝光度98.93,均位列在播剧集第一;网民评议度92.43,视频热度94.89,均位列在播剧集第二。
数据监测期间,《生万物》全网相关内容播放、阅读总量高达1.8 亿,累计1532条相关热搜,共计在榜7339.28小时。“#生万物# ”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3亿次,讨论量近200万。官方账号发布相关内容抖音单条点赞增量破百万,快手单条点赞增量破五百万,微博视频单条播放量增量破四百万。
一、“土”的多维美学:《生万物》的土地叙事与地域书写
(一)、“土”的质感: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
《生万物》的故事发生在鲁南农村,整部剧以田地、窑洞、院落为主要场景,尘土飞扬的意象景观配上大量聚焦于土地、庄稼与集体劳作的拍摄构图,镜头语言强调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将人与土地融为一体,视觉上构建出一个凝重、诗意而真实可感的乡土中国。
在人物造型方面,主角与配角都追求粗粝质朴的本色表达,服装主要运用素色和做旧质感,强化了角色与土地之间的物质联系,呈现出一种实实在在的乡土气息。
更为重要的是,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山东方言,不仅增强地域真实感,也在听觉维度实现了乡土气息的贯通。
权威咨询机构美兰德数据显示,《生万物》“方言”相关内容全网播放/阅读总量高达422.2万。乡音的呈现强化了地域辨识度,这已不仅是一种表演元素,更成为叙事本身的情感载体。
由此,《生万物》通过视觉建构、听觉还原与空间叙事,确立了浑厚扎实的“土”之基调,为后续围绕土地展开的叙事提供了质感上的支撑。
(二)、“土”的叙事:土地如何推动命运
《生万物》的叙事始终围绕土地展开,土地不仅是背景,也是推动剧情的隐形角色,是具备主体性的叙事动力。
剧集开篇,宁绣绣被土匪掳走,父亲宁学祥选择不卖地赎人,亲情与土地发生直接碰撞,导致父女关系破裂,也引出替嫁与改嫁的命运转折。这是土地第一次成为故事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直接改写人物命运。
随着情节推进,宁绣绣由“地主之女”转为“亲手耕地的农妇”,学习日常劳作。由此,土地成为人物完成社会化与身份再造的课堂。
从宁绣绣的经历可以看到,土地对个体命运的塑造是具体而切身的,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这种塑造力同样延伸至整个家族与时代。
剧作时间跨度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战乱、剿匪、抗战等大事件与土地制度的变迁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因地而起的家族纠葛,还是因地而生的抗争行动,土地都像一条暗线,将个人命运、家族荣辱与时代更迭紧密相连。
正因如此,《生万物》中的土地不仅是田亩与庄稼的总和,更是一个参与人物命运书写的叙事主体。
(三)、“土”的群像:配角如何把主线“垫实”
《生万物》的群像塑造同样依托“土”而立。
宁学祥代表传统地主对土地的执念,折射出“以土为根”的农耕伦理;封家长辈通过家族谋划和土地经营显示了另一种乡村权力形态;费左氏在家族和土地之间活动,证明女性在乡村中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土地分配和家庭决策的重要角色。
权威咨询机构美兰德数据显示,“宁学祥”相关内容全网播放/阅读总量高达883.8万,“费左氏”相关内容全网播放/阅读总量高达722.1万,“封家” 相关内容全网播放/阅读总量高达294.1万。
这些角色虽然不是故事的核心人物,却以其符合历史逻辑的行为与选择,共同构筑出一个真实、自洽的乡土社会网络。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让观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土地的份量,撑起了《生万物》整体的“土”感。
二、“土”的隐喻:乡土寻根、时代与生命韧性的三重叙事
(一)、乡土叙事的接续与荧幕转译:
与“乡土文学”的美学共鸣
《生万物》在精神脉络与美学风格上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一脉相承,源于其原作《缱绻与决绝》本就是作家赵德发创作的“农民三部曲”之一。剧集以视听语言的新鲜形态不仅再现了鲁南地区独特的地域风貌与农耕生活图景,更继承了乡土文学对农民命运、土地伦理与文化根性的深沉关怀。
剧中如宁绣绣从地主女儿沦为自耕农的身份转变、费左氏在土地与家族秩序间的艰难周旋,以及宁学祥对土地的近乎神圣的执着,均延续了乡土文学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他们既是具体个体,也承载着更为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这些角色在土地中挣扎、生存与觉醒的过程,遥远地与《生死场》《白鹿原》《创业史》等经典文本中对土地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挖掘进行着思想呼应。
此外,剧集通过影像语言强化了乡土文学中常见的土地意象系统:黄土、庄稼、窑洞、农具等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作为乡土情感与平凡命运的物质载体。而方言的使用、民俗细节的呈现以及集体劳动场景的恢弘构图,共同构建出一个可信、可感、可思的“乡土宇宙”,成就了文学传统向视听叙事的转译与跃升。
而最终主人公在对“土地”和“家乡”的回望和呼唤中溘然长逝,更是折射《生万物》的乡土内核,投射出对“寻根文学”辉映。寻根不仅仅是返回故乡,更是回望个人与土地、家庭与历史之间难以割舍的深层联结。
(二)、土地与时代变迁:微观史中的宏观叙事
《生万物》借助土地这一稳定却又易变的意象,成为叙事中的另一重视角——国家与民族历史的沉默记录者。从战乱到剿匪,从抗战到制度变革,《生万物》用一村一地的视角还原了土地不断被重新界定的过程;并折射出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剧烈的社会变革。土地从私有到集体化的制度更迭、从家族传承到国家统筹的治理转型,在剧中并非背景说明,而是通过具体人物的命运跌宕予以呈现。
比如宁家因土地而衰,费家因土地而兴,封家凭借土地策略维持阶层地位——这些家族命运的背后,是战乱、革命、政策调整等宏大历史通过土地这一媒介所施加的影响。剧作由此构建出一套“微观史”叙事策略:以土地为棱镜,反射出中国乡村在社会转型中的挣扎、适应与重构,也赋予历史叙事以深厚的物质性和情感温度。
(三)、生命的韧性:土地伦理与生存哲学
土地在《生万物》中不仅是生产资料或叙事符号,更是一种生存哲学的象征——它潜移默化地塑造出中国人特有的生命韧性。剧中人物无论遭遇绑架、家族崩解、战乱流离,最终仍回归土地,并在耕种与收获之中重获生存尊严与心理安定。
宁绣绣从小姐变为农妇、费左氏在男权社会中争取决策地位、甚至宁学祥对土地的固执,都体现出土地所赋予的顽强、忍耐与再生力。这种韧性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一种主动的、近乎土地本身的包容与恢复性力量。它暗示着我们民族文明屡经冲击而不溃散的底层逻辑:即人与土地之间所建立的伦理共生关系。
正因为民族与土地的共生和传承的坚韧,他们才更渴望改写命运,争取生存的公平与精神的自由。这份执着与追索,使土地的意义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资源争取,成为民族精神中关于“韧性”的注解象征。
三、“土”与女性:跨越文明的人类母题
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生万物》为乡土叙事注入了另一层含义。正如人民网评所评:“宁绣绣的身上既承袭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坚韧与母性,又闪烁着超越时代局限的个体觉醒光芒”。
权威咨询机构美兰德数据显示,“杨幂演出了母爱无声却震耳欲聋”热搜微博文娱榜在榜4.83个小时,最佳位列第五;微博热搜榜在榜2.83个小时,最佳位列第二。
宁绣绣的身份转变不仅是生活所迫,更是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她在困境中展现出果敢与坚毅,能带动其他女性共同守护土地,也能在家庭矛盾中坚持自我立场,彰显了独立与自由的追求。
这一角色突破了传统乡土叙事对女性的固有框架。宁绣绣在承担母责的同时,展现了主体觉醒与行动力,使“母亲”不再是单一的忍耐符号,而成为连接土地与未来的积极创造者。这种重写让《生万物》呈现出“旧时代叙事框架中的新时代内核”。
更为深远的,是“母性”与“土地”的隐秘关联。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常被视作母亲,承担着生养与庇护的功能。宁绣绣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地母”意象的当代表达:她既是土地的守护者,也是土地精神的化身。
通过这一人物的建构,剧集不仅展现了农村妇女的生命韧性,也在更深层次上触及了人与土地、女性与母性之间的联结。
《生万物》把女性放回到“土”的语境中,让观众看到女性既是被土地塑造的存在,也是与土地共生的主体。
四、结语
总体来看,《生万物》把“土”作为核心意象,在叙事和质感上展现了乡土剧的真实底色;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土地成为连接代际和解、时代变化和生命韧性的纽带;在人设上,尤其是宁绣绣的成长,让女性的坚韧和独立成为重要亮点。
剧集通过土地这个朴素的媒介,不止停留在乡村叙事的表层,而是触及了中国人最深的精神根源。
《生万物》不仅是一部关于农村的电视剧,更是对人与土地关系的一次再思考与再书写。
它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土地始终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归宿与生命原点。
CMMR
作为中国融合传播与融合营销领域的探索者及践行者,权威传播咨询机构美兰德全面聚合传播渠道、海量内容、企业品牌、全域用户四大领域分析研究体系,致力于用融合传播与融合营销先进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帮助政府、媒体、企业实现品牌塑造与战略升级、消费者洞察与连接、营销赋能与经营业绩持续改善,以数据与咨询的力量帮助客户成功,共创未来。目前美兰德已服务数百家政府部委及知名学术单位、媒体机构与国内外品牌企业。
来源:美兰德媒体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