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在暗潮 败在缉凶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29 02:29 2

摘要:“它要讲的,不仅仅是一桩命案,还是一个时代。”被称为“全新犯罪悬疑大作”的《暗潮缉凶》已完播,在豆瓣上,网友留下7380多条评论,在我看来,这条说得最到位。

◎唐山

“它要讲的,不仅仅是一桩命案,还是一个时代。”被称为“全新犯罪悬疑大作”的《暗潮缉凶》已完播,在豆瓣上,网友留下7380多条评论,在我看来,这条说得最到位。

称赞《暗潮缉凶》的,说它“细节很感人”;批评《暗潮缉凶》的,说它“逻辑有些不通”。两种意见融合在一起,是不高不低的豆瓣得分——7.1。赞与弹只是一念之间:当你认为《暗潮缉凶》只是悬疑剧时,它的确有漏洞,故事亦欠新颖;当你认为《暗潮缉凶》是社会剧时,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暗潮缉凶》能触动我,在于它写了三个“孤独者”。

三种人生交汇于一点

所谓“孤独者”,起于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是无数大学生的床头书。卢梭在这本最后的著作中,回望平生,句句都在追问: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价值在哪里?生命真的有价值吗?

肯这么去想的人,大概就是“孤独者”,他们在不断地“自寻烦恼”。《暗潮缉凶》中至少有三个这样的人:

老警察连海平,办案经验丰富,肯下苦功夫,却不善沟通。他看到领导在单位门口,即将登车离去,不是迎上去寒暄两句,而是赶紧低头假装接电话。同事觉得他傲慢,徒弟觉得他冷血,儿子觉得他对家人漫不经心……他以积极投入工作的姿态,躲开俗常的一切。

从警校毕业不久的石强锋,热情、有正义感,却草率鲁莽。作为孤儿,他曾混迹街头,在老警察马叔的帮助下,后来考上警校,如今当上警察。但母亲早逝在他心中留下了暗伤,在成为连海平的助手后,他无法适应其支支吾吾的风格,且惊讶地发现,连海平与母亲曾是旧日恋人,自己很可能是他的私生子。

大学毕业生沈小舟,家境贫寒、志气高洁,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因成绩优异,即将大学毕业的她已找到满意的工作,一心想以自己所学的环保专业为社会服务。但因生活窘迫,她在校期间就开始打工,做家教、当主播、去会所表演琵琶……然而,一连串的意外,让她成了一具尸体,右脚还被砍掉了。

三种似乎不相干的人生,却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都过着两种生活:连海平无法忘掉初恋;石强锋想填补对母亲的记忆;沈小舟的心理包袱重,想尽早自食其力。在老警察、年轻警察、好学生的身份之外,他们都努力藏起了另一面。

大多数的人,在大多数的时刻,会说服自己相信,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定位与目标,这是最起码的生存智慧——“想得再透彻,于事亦无补”,还不如“留几分清醒留几分醉”。“孤独者”则不同,一旦意识到,“我”就是“我”,和世界之间有着无法填平的落差,便从此沉浸在卢梭式的“孤独者之问”中。

可那些问题真有答案吗?如果没有答案,又该怎么办?

“孤独者”并不孤单注定能相遇

连海平逃到工作中,他说他从没遇到一个案件是犯罪分子精心设计出来,要靠猜谜解决的,刑警的工作更需要的是一遍遍排查、访问、看监控录像、走访……越是枯燥而忙碌的日常,越能让连海平沉迷其中,它让人不再受记忆与自我追问的折磨。疲劳至极时,他把茶叶压成小饼,含在嘴里提神。连海平不愿升职、不愿坐办公室,但他也有困惑:作为警察,破案时应不应该投入情感?

石强锋则逃入“自我牺牲”中,越冒险、越劳累的工作就会让他越兴奋,受伤、熬夜更会激起他的斗志。作为孤儿,他在成长中持续想象着另一种“完美的存在”,以对冲现实的缺憾。这种“完美的存在”有时是江湖义气,有时是对马叔的报恩,有时是追求正义。缺乏激情、不愿给工作附魅的连海平让他失望,可当他最终看到连海平的人格魅力与办案技巧,他又将连海平视作偶像。

沈小舟则逃入崇高的情结。小舟的哥哥因环境污染,一出生便脑功能损伤,生活不能自理。为此,她选择环保专业,参加环保社团,入职环保企业。当她发现奸商李龙和的房地产项目中,土地污染严重、环评造假后,她拿出了与其“死磕到底”的勇气,孤身采样、当面对峙,不惜与录用她入职的师兄扈向泽反目。

可惜的是,这三种出逃都有“短板”:连海平被困在自我的小天地中,常被误解;石强锋寻求超越,有时不接地气;沈小舟执着于环保理念与救人心切,却缺乏对现实险恶与人心叵测的警惕。

但正因为不完美,生命才有了光芒。这是一次漫长的、反复试错的历程,沈小舟尤其不幸,人生刚刚开始,便已凋谢,然而,从沈小舟留下的视频中,连海平与石强锋都认出——她是同路人。“孤独者”并不孤单,他们注定能相遇,因为他们的生活在别处,现实的安稳无法满足他们,他们渴望的是精神的富足。

《暗潮缉凶》努力对“孤独者”表达出一份敬意,这让它与众不同:它不是彻底的叙事游戏,它还在追寻价值。

一些“空心人”被当作“人间清醒”

曾经,我们身边有很多“孤独者”,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空心人”却被当作了“人间清醒”。在《暗潮缉凶》中,岳春夏就是一个典型的“空心人”。她说:“我没有沈小舟那么远大的理想,我只想过一个普通幸福的人生,富裕、轻松、稳定,还能经常去度个假。”

岳春夏与沈小舟在同一片厂区宿舍长大,大学时又是舍友,她通过沈小舟认识了绿诚环保公司的副总扈向泽,并成为其女友。这个男友能让她对“普通幸福”的梦想成真,所以在得知扈向泽杀了沈小舟后,岳春夏欺骗警察、包庇凶手,为了保住自身的“幸福”,她可以无视法律,不讲良心,不顾情义。

其实,吞噬岳春夏的是遮天蔽日的“平庸之恶”,因为她周围的很多人皆是如此:沈小舟的学霸同学陈晖,因为入职竞争而对沈小舟心生嫉妒,竟给招聘公司发邮件诬告后者;风云论坛公司的老板为了流量、点击率,不惜造谣间接害死张昊阳……岳春夏、陈晖们不是坏人,他们说自己是在生活的重压下别无选择,却从不追问“我是谁”“我活着的价值在哪”,他们只想“过得比别人更好”,而“更好”如深渊,其背后便是彼此推涨、永不止息的恶性竞争。

即使是扈向泽,也非天生杀人犯,他拥有博士学历、成功创业,可钱越多,看到的成功者越多,他的个人追逐目标反而越狭窄,慢慢就只剩下了“利益至上”,而“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也逐渐成为他的人生信条。所以当沈小舟威胁到公司的发展,他便不惜痛下杀手。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岳春夏、陈晖们做大做强了,又会不会对另一个沈小舟挥刀呢?《暗潮缉凶》中,还有张昊阳,还有敖小杰,还有厂长……正是“普通”的他们,集体拼起了“暗潮”。

关于良善,扈向泽也曾有自己的打算,他想把企业做大、成功上岸,再去做一个好人,可财富与成功真能换回良善吗?地产老板李龙和、李达达父子就是明证:李达达在肆意妄为地成长为变态狂魔,杀人只为了倒脚模;李龙和住在自己的乡野庄园,只吃自家的有机食物,却让购房者住进有毒的园区,并不会于心不安。

“孤独者”的故事如今少人共情

美国传播学学者尼尔·波兹曼对比了阅读与视频的区别:书需从前往后看,培养了人类的逻辑感;为读懂一本书,人们又要接受长时间的学习,从而形成文化共识。视频则无前后顺序,一档新闻节目,几十条新闻从股市到科技、从枪击到购物,可任意排列组合;且视频表达直观,不需要培训就能看懂。

以此观之,在今天,真正读完一本卢梭作品的大学生已越来越少,不少人们正靠AI来理解“如何度过今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本文学杂志能卖到几十万册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让人们对视频的依赖越来越强,而大数据的推送又很懂“投其所好”,这就进一步导致了文化共识的基础断裂。所以也就难怪有一些网友批评连海平从不笑,石强锋是愣头青,沈小舟太过幼稚……他们认为《暗潮缉凶》中的角色不真实,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务实的“人间清醒”,却很少有“孤独者”的缘故。

当然,《暗潮缉凶》的剧情确实有不少问题。比如,敖小杰等犯罪分子为控制石强锋,给他打毒针,敖小杰被捕后称毒针已兑水稀释,他并不敢杀人,但既然怕误杀石强锋,为什么还要强行给他打两针?再如,沈小舟之父年轻时的绯闻、连海平与石强锋之母的青涩恋情等,都属于“为抓眼球”而存在的戏码,与主线叙事的关联度并不高;而剧本的悬疑情节又停留在“随立随扫”(造一个嫌疑分子,再排除其悬疑)、编造感强;剧中还充斥着很多不必要的追车、对打、围捕……

总体而言,《暗潮缉凶》在“暗潮”的描摹上有触动人心之处,却没能在“缉凶”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剧集展现出了雄心,却没能震撼人心。

来源:剪剧为乐的萧千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