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挂在岩壁上,腰一拧,整个人横着飘出去,绳子只是陪衬,肌肉线条像随手甩出的墨线,网友一句“这不敦煌飞天嘛”直接炸场。
一张攀岩照,把王一博拉成了“会飞的”。
他挂在岩壁上,腰一拧,整个人横着飘出去,绳子只是陪衬,肌肉线条像随手甩出的墨线,网友一句“这不敦煌飞天嘛”直接炸场。
敦煌博物馆也下场,转帖夸“像”。
老粉回忆:2019年,馆里就给他送过一块飞天滑板,那时还没几个人把运动和壁画放一块儿想。
现在照片一出,滑板往事被挖出来,时间线连上,缘分坐实。
飞天是啥?
古人画在窟顶的小人儿,没翅膀,只靠飘带和风就能上天。
姿势讲究一个“反重力”,身体拧成S,既省力又好看。
攀岩也要核心发力,腰胯一转,重心贴墙,不然分分钟掉下去。
两者都靠身体画弧线,动作语言对上了,看着才那么顺眼。
这波热闹给博物馆省了大笔广告费。
评论区里,有人第一次搜“莫高窟”,有人下单飞天钥匙扣。
馆里顺手放出AI做的“飞天攀岩”短片,把壁画抠下来贴到岩壁上,古今同框,点赞比正经宣传片还高。
说到底,老壁画和新运动,隔着千年也能握手。
只要姿势够好看,年轻人就愿意多看两眼。
下次去岩馆,不妨抬头想想:手里抓的是支点,眼里说不定就是飞天。
来源:塔上敲钟的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