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回归真实,不拍“抗日神剧”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28 17:05 2

摘要: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剧目,全民抗战史诗剧《我们的河山》近日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由华策影视集团出品,毛卫宁执导,刘戈建编剧,王雷、陈钰琪、焦俊艳、张天阳等主演,以1937年至1945年的抗战历程为背景,讲述以“书生党员”庄

沂蒙山小调响起,一群中国人用血肉之躯书写的抗战史诗徐徐展开。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剧目,全民抗战史诗剧《我们的河山》近日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由华策影视集团出品,毛卫宁执导,刘戈建编剧,王雷、陈钰琪、焦俊艳、张天阳等主演,以1937年至1945年的抗战历程为背景,讲述以“书生党员”庄埼风(王雷饰)为代表的崮城县基层党组织,坚持联系群众,在八路军115师派出的党员骨干帮助下,发展壮大山东抗日根据地,与日寇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目前该剧单日最高收视率达2.96%,创下近三年重大革命历史剧收视率新高。

《我们的河山》对抗战剧有哪些创新?为什么王雷为了这部剧一年没接戏?短剧会对长剧产生冲击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该剧导演毛卫宁。

【A】三个真实:笨办法实拍,新技术加持

与传统抗战剧的宏大叙事不同,《我们的河山》以沂蒙山区的“崮城”为小切口,采用微观叙事视角,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人民群众作为抗战根基的伟大力量。

羊城晚报:您如何看待《我们的河山》对抗战题材的呈现?

毛卫宁:当前抗战题材剧数量众多,说明受众面广,但许多作品因历史处理不严谨、未能真实展现战争特点,甚至情节离奇,被称为“抗日神剧”。我们在拍摄《我们的河山》时特别注意避免这一问题。与《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简称《李延年》)聚焦于单次战斗不同,《我们的河山》时间跨度长达八年,包含多场不同规模、特点的战役,需真实呈现敌我力量变化及每一战的独特性。

羊城晚报:如何理解您针对这部剧反复提及的“三个真实”?

毛卫宁:历史真实,剧中大部分故事取材自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3日之间的真实历史事件,如渊子崖保卫战、妇救会成立等;战争真实,力求还原战争场面的质感,和《李延年》里的战争大场面相比,《我们的河山》里村民用土炮、土枪与日本人搏斗也是一种真实;生活真实,着重展现抗战时期山东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要知道,这八年,不是每天都在打仗。

羊城晚报:如何在短时间内还原八年的变化?

毛卫宁:比如季节变化,我们这部剧围绕夏收发生了好几场战役。但山东的夏收是6月,但我们预计的拍摄时间要到10月,来不及拍。于是,我们预先买下了100亩地麦子囤到仓库,等拍的时候重新插回地里。我们本来可以用特效营造麦浪效果,但仍用笨办法实拍,真麦子和假麦子的质感是不同的。

羊城晚报:这部剧的战争场面有没有特别之处?

毛卫宁:我们用了一镜到底形式呈现渊子崖保卫战的重要场面,而且花了很长时间排练——从日本人进攻,到中国人在城墙上同他们搏斗,再到最后打败他们。

羊城晚报:新技术如何加持这部剧的表达?

毛卫宁:超高清技术能够精准控制高对比度光线场景,例如,真实还原抗战时期沂蒙山区室内油灯照明光与室外强光的巨大光比,通过后期调色分层处理,使内外细节清晰可见,接近肉眼观察的效果。同样,无人机技术也实现了在真实月光照明的夜间环境下拍摄,避免了以往打光造成的不真实感,并成功拍摄了我们远距离观察日军炮楼的特殊镜头。

【B】一种坚持:要故事好看,要回归真实

毛卫宁是中国最会拍战争题材剧的导演之一,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到《英雄无名》,从《战旗》到《怒火英雄》,从《李延年》到《我们的河山》,二十年来,他不断突破战争题材剧的表达边界。

羊城晚报:抗战剧创作如何处理真实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毛卫宁:在人物、故事真实的基础上,情节应好看,要有故事性。创作不应受条条框框限制,无论拍摄抗战还是现实题材,作品首先必须“好看”——即符合故事和人物的基本审美标准,才有可能有效传递主题意义或教育价值,进而产生商业价值。

羊城晚报:把短剧的拍摄思路放到长剧里是一种趋势,您会这么做吗?

毛卫宁:我坚持长视频、长剧的表达方式,不倾向于学习短视频、短剧。短视频只能用两三句话说明事情,但无法讲透、讲深。长视频和短视频是两种不同的类型,表达手法和产品定位都有区别。我擅长并喜欢通过长时间、反复的交流把内容讲得生动、吸引人。简短表达不是我的方向,我也不打算改变。

羊城晚报:您认为创作好作品的关键是什么?

毛卫宁:是故事好看。像今年火爆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是真人演的,但故事好看,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观众就是这么朴实——好看就去看。作品得先有一个好故事、吸引人的人物,之后再谈题材或表现手法的创新。现在有些作品各方面都努力了,但观众反响不好,根本原因就是故事没讲好。

羊城晚报:您现在拍抗战剧和十年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毛卫宁:十年前,我总在揣摩观众想看什么,尤其是年轻观众喜好,甚至会迎合他们的审美。现在,我的创作原则是回归真实——历史原本什么样,我就怎么还原。用扎实的方式讲故事,让观众自然沉浸其中。

羊城晚报:您是如何指导演员,特别是王雷,来展现角色成长性的?

毛卫宁:每个演员塑造人物的方式不同。王雷的特点是通过方言贴近角色——演李延年用河北话,孙少安用陕西普通话,这次演庄埼风用山东话。他认为掌握方言是进入人物思维最快的方式。

羊城晚报:您对演员的准备过程有什么具体要求?

毛卫宁:我提出了一些外在要求,比如让王雷减肥塑形,但核心是演员要下功夫。我在开拍前一年就告诉王雷不要接其他戏,全身心准备演庄埼风。他整整一年只演话剧,没接任何影视剧,持续沉浸在这个人物中。这种付出决定了最终的表演质量。但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投入——他不是准备几天,而是坚持了一年。

羊城晚报:为什么敢要求王雷一年不接戏?

毛卫宁:因为我们合作多次,他凭借我执导的《平凡的世界》和《李延年》中的表演获得了奖项。他知道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也信任我。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