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上突然炸开锅了,一段深圳欢乐谷的女团表演视频被疯狂转发。视频里几个姑娘穿着短裙、制服配吊带袜跳舞,扭腰摆胯的动作加上表情管理,被不少网友直接贴上“低俗”“擦边”的标签。有家长气得直拍桌子:“游乐场里搞这种?儿子看了不合适,女儿学了更糟心!”其实这事儿早就有苗
网上突然炸开锅了,一段深圳欢乐谷的女团表演视频被疯狂转发。视频里几个姑娘穿着短裙、制服配吊带袜跳舞,扭腰摆胯的动作加上表情管理,被不少网友直接贴上“低俗”“擦边”的标签。有家长气得直拍桌子:“游乐场里搞这种?儿子看了不合适,女儿学了更糟心!”其实这事儿早就有苗头——翻翻5月份的欢乐谷演出视频评论区,早有人嘀咕过“动作不雅”“衣服太露”,只不过当时没闹大。
欢乐谷反应倒是快,26号就宣布节目停演,还强调“暂无恢复计划”。客服一开始的说法挺官方,称这是公开演出,“买了票都能看,没年龄限制”,可架不住舆论压力,最后还是低头认了。园区后来补充说明,这段争议表演出自8月22日的“随机舞蹈”互动活动,动作都是歌曲原版编排。但他们也承认问题出在“没考虑周全游客感受”,现在正全面复查内容,承诺优化管理机制。
争议核心其实不在表演本身,而在于“场合错位”。女团舞和Cosplay在演唱会或漫展上或许寻常,但欢乐谷是什么地方?亲子家庭扎堆,小孩满地跑。网友吐槽得犀利:“制服短裙配扭胯,往过山车旁边一摆,违和感拉满!”园区本想吸引年轻游客,结果忽略了家庭客群的观感,反倒被批“博眼球”。
更深层的问题,是公共场所的“内容边界”谁来定。欢乐谷背靠央企华侨城集团,全国13城运营25家主题公园,年客流量4000万人次,光5A、4A景区就占12个。如此规模的文旅标杆企业,内容审核竟出现纰漏,暴露出管理机制对“场景适配性”的忽视——不是所有能吸引流量的表演,都适合塞进亲子空间。
业内分析一针见血:文旅创新不能“闭眼狂奔”。这两年景区拼命搞网红营销,从剧本杀到蹦迪派对,但欢乐谷事件像盆冷水——脱离场景的“创新”等于冒犯。尤其涉及未成年人,更要慎之又慎。靠擦边争议换短期流量?代价可能是品牌口碑崩盘。
回头看,网友提议或许更务实:与其硬塞女团舞,不如多开发民俗表演或亲子互动剧。毕竟欢乐谷卖的是“合家欢”,不是夜店体验。这次叫停表演只是第一步,后续内容审核能否真正“过滤”掉违和元素,还得看整改力度。
文旅行业早该明白:流量没有原罪,但公共空间不是试验场。把特定文化符号强塞进全龄化场景,本质是对游客选择权的漠视。欢乐谷的“深刻反思”若真落地,或许能成行业分水岭——毕竟健康的环境才能让欢乐持久,而非“短舞”一场。
(完)
内容和图片都是从互联网上收集的,如果有涉及侵权,或者引起大家的不满,请联系我,我一定及时删除,谢谢大家了!
~~~///(^v^)\\\~~~
来源:影视泡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