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书写抗战史中崭新的女性力量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28 09:32 2

摘要:冬去春来,他们屹立于天地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纵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他们的故事里,镌刻着无数悲欢离合,也记录着一次次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

■ 端木紫

林海苍茫,雪原寂寥。

冬去春来,他们屹立于天地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纵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他们的故事里,镌刻着无数悲欢离合,也记录着一次次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臧溪川、赵阳执导,胡军、李乃文、陈靖可、袁姗姗、蒋欣等主演的电视剧《归队》于本周在央视与腾讯视频同步热播。拥有强大的卡司阵容,极具东北地域特色的《归队》,讲述了由鲁长山带领的一支抗联小队遭日伪军警疯狂围剿后,历经“突围、失散、寻找、重逢”的艰难险阻,再一次并肩重返战场,为抗击日军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战故事。

《归队》的开篇,即以排长鲁长山所率部队遭日军围困的情节拉开序幕,在生死危急关头,鲁长山与他们许下一个沉重的约定:“无论谁活着,都要去牡丹江松林镇八棵松那棵最大的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归队”这一誓言贯穿故事始终,它不仅是推动剧情的关键线索,更是全剧的灵魂所在。

此后,鲁长山与他的队友散落到四面八方,历尽磨难,但始终未忘保卫国家、抵抗侵略的初心。

时而是葱郁林海,时而是茫茫雪原;方才还置身于大自然的生机勃勃,顷刻便要面对命运的死神将至。于此频繁的画面转换中,在他们的数度分分合合里,那些久远的往事被一一重现——

以史为据。

剧中不仅呈现了日本对东北三省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刻画了那段黑暗历史中东北人民所遭受的屠杀、迫害、奴役与精神摧残等一系列暴行,亦深情还原了东北抗联战士们在白山黑水间的峥嵘岁月:食物短缺、物资匮乏,但即使身陷弹尽粮绝、挨饿受冻、孤军奋战的困境,也没有磨灭他们以身报国的意志,一直以血肉之躯为尊严而战、为国家而战。

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人性化的角色塑造是《归队》最大的亮点,英雄在这里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软肋也有坚持的活生生的人——在《归队》中,生于乱世的每一个英雄形象都有血有肉,他们不是刀枪不入的“战神”,而是会恐惧、会犹豫、会迷茫、会眷恋家庭、会思念亲人的普通人。刚毅果敢的鲁长山,对待战友如父如兄,也会心怀对妻儿的愧疚;少年意气的田小贵,也会在归家后再次“出征”时对家人恋恋不舍;沉稳老练的汤德远,曾为掩护战友甘愿跳崖,但也会为了一时的生活安稳而放弃“归队”;开朗活泼的福庆,也会有“胆小”的时候;有勇有谋的高云虎,也会在爱情与使命中难以抉择……

他们是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雄,亦是会痛苦、会伤心的平凡小人物。或许,勇气,就是平凡小人物在战火碾轧下历经恐惧与挣扎后完成的向死而生,《归队》正是用无数微小的细节堆砌出这一条用血与火写就的凡人英雄的蜕变之路。

而在一众有血性有傲骨的男儿中间,兰花儿、大阔枝、铁梁娘等女性角色同样熠熠生辉,她们兼具善良与坚韧、勇敢与果决、担当与智慧——

由袁姗姗饰演的兰花儿,是抗联小队的唯一一名女战士,她既是队伍中施医救伤的卫生员,也是时刻准备上阵杀敌的抗联战士。她坚韧刚烈,为救助受伤的战友汤德远不惜只身涉险寻取草药,因缘际会,被寨匪小白马所救后,纵陷陌生之境,仍从容如静水深流,更以真诚叩问人心,唤醒葱山寨匪们尘封已久的家国之魂与抗战热血,引领他们凝聚成一支新的抗战力量。

蒋欣饰演的松林镇夜来好酒馆的老板娘大阔枝,眉眼间尽是洞明世事的通透,言行中更藏着一份不惧危险的胆魄。她表面上八面玲珑,实则暗藏锋芒,凭借圆融的处世之道与机敏的应变之力,在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守住一方天地,却从未止于自保,看似粗粝的江湖气之下,跳动着的是一颗仗义热忱的心:她会出于对生命本能的尊重,救下身陷危难的陌生人高云虎,也会数次冒险庇护、帮助抗联战士。与高云虎的相遇,也暗合了她“爱憎分明,一爱到底”的特质。她的酒馆屋檐下高悬的灯笼,仿佛也成了烽火年代中一盏不灭的暖灯,照亮了寒夜里的信念与人性的光辉。

鲁长山的妻子铁梁娘,则是抗战时代数千万女性的缩影。囿于时代的局限,她们或许没有丰富的学识与广阔的眼界,但她们心中亦拥有以国为先、捍卫家园的信念。她们理解丈夫,也支持丈夫,自立自强撑起小家的脊梁,顶住了浴血战场外的另外“半边天”。

暖阳般温情的兰花儿、焰火般热烈的大阔枝、大地般强韧的铁梁娘……这些复杂、立体、丰满的女性形象,勾勒出了抗战人物图谱中不可或缺的一抹女性色彩,也打破了传统抗战剧男性中心单一叙事模式导致的边缘化、符号化女性叙事,展现了女性主动参与历史、捍卫家国的勇气。在《归队》中,她们不再是战争的点缀,而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在烽火硝烟中写下了独属于女性的抗战篇章。

多线发展、互切并进,她们与他们的命运在交织共生间,于坎坷的“归队”之路完成了从个体存亡到家国大义的精神跃升。那看似微不足道的点点星火,汇聚成“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的归队精神。

从“宏大史诗”转向“微观人性”,从“英雄赞歌”变为“生命礼赞”,曾创作出《闯关东》《家有九凤》等经典之作的高满堂,再次以微观视角,在《归队》中描摹出了抗战历史语境下的小人物群像。并且,在记录一线战场的铮铮铁骨之外,也将农民、寨匪、生意人、民间演艺人等后方百姓的战时生活囊括进创作视野,用真实的笔触呈现出战争年代的人性厚度与情感温度。

既是小人物,亦是大英雄。

在以平凡个体的命运为切口,细腻描摹昔日东北抗联历史的同时,视角多元、内涵丰富的《归队》也通过个体命运的沉浮与情感的抉择,将炽热的战友之情、深沉的家国之义,以及乱世中普通人之间闪烁的人性微光,展现得温暖而深刻。

每一次离别都带着血泪。

没有渺小的生命,只有不屈的灵魂。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归队”的深层含义,那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队伍集结,更是精神信仰的终极回归。而《归队》对历史的回望、重温,也以一个个平凡小人物对信仰的坚持向人们昭示——民族记忆需要不断被唤醒,英雄值得被永远铭记。在那片被鲜血染红的白山黑土,生长出的不仅是往昔的悲壮,还有通向未来的、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