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董璇与二婚丈夫张维伊的互动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不少人直言:“张维伊是头婚,董璇是头昏”。
一段亲密关系中,最致命的不是差距,而是自我定位的失衡。
近期,董璇与二婚丈夫张维伊的互动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不少人直言:“张维伊是头婚,董璇是头昏”。
节目中,董璇曾坦言担心丈夫介意自己是二婚带娃,也介意自己的过去。这种心态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王菲嫁李亚鹏的情景——同样女方是二婚带女儿,男方是头婚,但王菲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为何相似的情境,两位女性的表现如此不同?
1
表象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再婚心态
在《姐姐当家》节目中,董璇对张维伊的包容到了极致。她甚至说自己在这段感情中感觉“有点亏欠”,总是忍不住想要包容他,去理解他的过往和家庭背景。
当张维伊表示不在乎她的过去时,董璇特别感动。然而问题在于,董璇的过去真的那么不堪吗?她的上一段婚姻,错的不是她,为什么张维伊一句“我不在乎”就成了她心头的一块大石?
董璇和高云翔的婚姻曾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但后来的风波让她从云端跌落。再婚时,她选择了比自己小9岁的张维伊。综艺里,她坦言:“怕他介意我是二婚,怕他介意我带娃,怕他接受不了我的过去。”这种忐忑,像极了普通女性在二婚前的纠结——怕自己“掉价”,怕对方“嫌弃”,怕外界“指指点点”。
她的自卑藏在细节里:综艺里和张维伊吵架,她总是先低头道歉;提到过去,眼神会躲闪;甚至在节目中公开表示“希望女儿早点住校”,只为给婚姻腾出空间。这种姿态,让人心疼又无奈。她不是不幸福,只是过去的经历让她在幸福面前,总觉得自己“配不上”。
相比之下,王菲在面对婚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宠辱不惊的态度。有一次接受采访,别人问王菲:“有没有想过为女儿找一个理想的父亲?”王菲觉得很奇怪:“我为什么要帮她找父亲?她本来就有父亲啊,她有自己的父亲。我如果找伴侣,也只是帮我自己找伴侣啊!”
她的自信刻在骨子里:与窦唯离婚后,她没哭天抢地;感动于李亚鹏的热烈追求,她坦然接受又一段婚姻;和李亚鹏分开后,她又和谢霆锋世纪复合。她的婚姻观像她的歌一样,爱就轰轰烈烈,不爱就洒脱放手。二婚对她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场体验,她从不会因为“离过婚”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2
原生家庭探索:形成两种性格的根源
董璇的传统善良和付出型人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的家庭教养。她母亲曾在节目中提到,虽然看到董璇身体上的困扰,作为母亲感到心疼,但考虑到张维伊没有父母,又是第一次结婚,董璇如果选择生孩子,她会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
母女俩都承载着那种传统女性的善良与付出精神。
董璇的父母是工薪阶层,父亲严厉,母亲慈爱。从小,父母就告诉她“女人要贤惠,要顾家”。这种传统教育,让她在婚姻中习惯了隐忍和付出。当婚姻失败时,她潜意识里会归因于自己“不够好”,这种自我怀疑,让她在二婚时总觉得自己“有瑕疵”,自卑感油然而生。
王菲的原生家庭则完全不同。她的爸爸在她的生命中只是一个过客,因为政治运动和移民,很少见到。更多的是和工作狂妈妈一起生活,家里的经常状况就是一个人在家。
就在生她的那天晚上,妈妈还在登台演出。幼年的时候,妈妈更是经常留她一个人在家,即使在家也为演出练习,不太同她讲话。
但母亲给了她足够的自由和尊重。她可以穿奇装异服,可以辍学搞音乐,可以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
这种“放养式”教育,让她从小就懂得:幸福不是靠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离婚?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次跌倒,爬起来继续走就是。她的洒脱,是原生家庭给的底气。
3
心理学视角:依恋类型与自我价值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董璇和王菲表现出不同的依恋类型。
董璇在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型依恋倾向,担心自己被嫌弃,过度包容对方,甚至愿意为对方改变自己的原则。她常常想到张维伊没有父母,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同情,决定以后一定对他更好。
甚至两人还在考虑生孩子的问题,尽管董璇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考虑到以后孩子该由谁来带。
王菲则表现出安全型依恋的特点,即使经历多段感情,依然保持自我价值感。她曾经在节目中表示:“我本来就可爱,为什么要装?”当被问“你都孩子妈了,还装可爱?”时,她反问:“孩子妈就不能可爱吗?”
王菲对孩子的教育观也反映了她的安全型依恋:“最大的愿望是平安快乐。不管她做什么,至于是不是搞音乐,看她自己兴趣,我从来不在心中设定孩子该是什么样子。”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定位相当重要。
董璇在婚姻中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这种自我定位带来了不少问题。
在节目录制现场,俩人当众争吵,张维伊大声质问董璇:“你是不是觉得我付不起钱?”这种场面让人不理解,为何董璇会选择这样的相处方式。
观察员李维嘉在看完节目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董璇像是带了两个孩子”,原来女明星的再婚生活,也逃不开“既要又要”的带娃式婚姻。
李维嘉精准拆解了张维伊的行为逻辑:“你看我就回来一天,你要不要陪我?”——这语气,活脱脱是另一个儿子在跟妈妈讨关注。
而王菲在关系中始终保持着平等的姿态。即使在杨澜的采访中,王菲更多的是看李亚鹏,就像一个女儿看着爸爸一样。这种目光中有关注和期待,但没有卑微和乞求。
她们如何看待自己也体现了各自的自我价值感。
董璇的自我价值似乎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评价上。她非常在意张维伊如何看待她的过去,即使错不在她。
王菲的自我价值则来自内部。她曾经笑对非议:“你怎么知道仙女就必须瘦的啊?”还有人跟王菲说:“你的婚姻这么不幸……”王菲笑问:“我的婚姻不幸吗?”她本身就是一个不活在别人口舌中的人。
4
从两位女性身上学到的成长课题
董璇和王菲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来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定位和态度。
1
放下过去的“枷锁”
离婚不是你的错,更不代表你“掉价”。与其在自卑中纠结,不如把过去的经历当成成长的勋章。就像董璇,她为家庭付出的一切,都是她人生的宝贵财富,不该成为自卑的理由。
2
重塑自我价值感
董璇条件优渥,颜值与事业双丰收,完全不需要结婚。但她仍然在关系中感到自卑。王菲则始终认清自己的价值,不轻易为他人改变。
学学王菲,找到自己的价值。你可以是职场精英,可以是孩子的榜样,也可以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当你足够爱自己时,就不会害怕别人的眼光。
3
勇敢做自己
别让“二婚”这个标签束缚你。想穿婚纱就穿,想追求爱情就追,想为自己活一次就大胆去活。婚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比什么都重要。
董璇和王菲的故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心理定位和关系模式。董璇有自卑,因为她还在用世俗的标准丈量自己;王菲没有,因为她早就活成了自己的标准。董璇在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妥协和付出,而王菲则保持更多的自我和边界。
这两种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但确实带来了不同的关系动态和生活体验。
值得注意是,董璇的善良和包容是她宝贵的品质,但在关系中需要与自我价值保护相平衡。王菲的独立和自信值得学习,但在关系中也需要适当的灵活性和妥协。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最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舒适且不被贬低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不应该因为过去的经历或现在的状态而感到自卑或不配。
在爱情和婚姻中,保持自我和尊重对方同样重要。只有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才能建立健康长久的关系。
来源:宝宝快乐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