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综艺《姐姐当家》将董璇与张维伊的婚姻推上风口浪尖。这对相差9岁的姐弟恋夫妻,在镜头前上演了一出“控制欲与妥协欲”的拉锯战。
2025年8月,综艺《姐姐当家》将董璇与张维伊的婚姻推上风口浪尖。这对相差9岁的姐弟恋夫妻,在镜头前上演了一出“控制欲与妥协欲”的拉锯战。
本以为董璇迎来二婚是找到了幸福归宿,可随着节目中相处细节的曝光,大众的看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张维伊的一系列“神奇操作”,不仅让观众大跌眼镜,更暴露了亲密关系中诸多的隐形困境。
在《姐姐当家》的镜头下,张维伊的一系列迷惑行为堪称“密集输出”——见长辈时敷面膜、全程挂耳机;买单失败后发脾气;对继女称呼“窝子”,没出生的孩子却叫“张小宝”;敷衍倾听董璇童年却刻意炫表;婚前丁克婚后催生;高铁事件中缺席责任还假装幽默调侃老人“可爱”……董璇则一边替丈夫收拾烂摊子,一边在女儿与丈夫之间疲于奔命。每一次操作都让观众遭受强烈的心理冲击,弹幕里满是“刷新认知”“替董璇委屈”的感叹。
这些引发全网争议的冲突点,或许是为了“综艺效果”,但也像是一面放大镜,将日常亲密关系中潜藏的很多隐患清晰暴露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
1、社交礼仪缺失:共情匮乏的隐形伤害
张维伊在家庭场景中始终佩戴蓝牙耳机,甚至敷面膜见长辈,这些行为传递出“拒绝沟通”的信号。
心理学认为,专注倾听是尊重的基础,而刻意疏离会阻断情感流动。阿德勒曾指出:“人际关系的烦恼源于疏离”,这种行为无疑在夫妻间筑起高墙。
2、控制欲与虚荣心:经济绑架下的尊严游戏
张维伊在董璇提示下主动买单却因迟迟付不了款尴尬,坚持要求退款重付,暴露其将“买单”与“男性尊严”强行绑定的心理。这种控制欲延伸至经济领域,通过强调“我能付”来确认关系主导权,却忽视董璇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控制源于内在安全感缺失,试图通过外部权力弥补心理失衡。
3、情感忽视与关注错位:倾听与炫富的反差
董璇分享童年经历时,张维伊敷衍应答,却刻意展示30万劳力士。这种“关注错位”暴露其更在意物质认可,而非伴侣情感需求。倾听是传递“你很重要”的核心方式,而敷衍会加剧伴侣的孤独感。
4、生育绑架与承诺失约:自私本质的信任崩塌
张维伊婚前同意丁克,婚后却以“父亲去世”“创作素材”为由要求46岁的董璇生二胎。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本质是对伴侣健康与意愿的漠视。心理学指出,承诺反转会摧毁关系信任,尤其是涉及健康等重大问题时,安全感将彻底瓦解。
5、角色错位:“巨婴化”与“母职化”的恶性循环
董璇活成“第二个妈”,替丈夫付账、协调矛盾、甚至偷偷服用助孕药;张维伊则因信息回复迟缓需要妻子安抚,将生育与创作挂钩。这种“照顾者-被照顾者”模式源于情感勒索:一方通过“我需要你”绑架,另一方因“拯救者情结”陷入付出陷阱。
6、称呼与控制:权力游戏的“双标”
称呼继女“窝子”的生疏,暗示情感投入不足;网友还爆料,张维伊曾试图限制董璇的社交活动,却对自己冷漠视而不见,是控制型人格的典型表现——“严以律妻,宽以待己”的权力游戏,让伴侣陷入“被掌控”的压抑。健康关系需要心理边界,尊重隐私与自主空间是基础,而边界侵犯会传递“不信任”信号。
7、冷漠回应与情感缺席:高铁事件的共情危机
高铁返程事件中,张维伊因工作缺席,将照料6-8位老人的重担全推给董璇。当董璇因补票失败只能让老人挤过道时,张维伊却调侃“像幼儿园小朋友”。这种冷漠回应暴露其情感缺席,将伴侣的疲惫视为“有趣场景”,彻底否定对方的付出。
8、卖惨与道德绑架:情感吸血的“套路”
频繁提及“父母双亡”强调“我的世界只有你”,看似深情实则情感绑架。通过唤起伴侣的愧疚感获得让步,董璇的妥协正是陷入了“同情-让步”的恶性循环。
1、雷区一:控制欲伪装成“深情”,实为安全感匮乏
张维伊的控制行为(经济控制、情感绑架、情绪操控),本质是对“失控感”的恐惧投射。
童年丧母的经历,让他形成了“焦虑型依恋”——需要通过控制伴侣的行为(如生育决策、社交自由)来确认关系稳定。但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将董璇推向了“情感宿主”的角色:她必须不断满足张维伊的需求,才能维持关系表面的和谐。
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型依恋者往往通过“抓取”伴侣来缓解不安,却忽视了对方的自主需求。这种控制不仅无法带来安全感,反而会让伴侣感到窒息,最终引发逃离。
2、雷区二:角色错位,将伴侣视为“父母”或“孩子”
董璇的“母职化”与张维伊的“巨婴化”,是角色错位的典型案例。董璇因“拯救者情结”,主动承担起照顾者角色,认为“妥协能换来和平”;张维伊则因“退行心理”,在关系中表现出孩童般的依赖——比如高铁事件中缺席责任、用调侃替代关心,将伴侣当成“第二个父母”,完全忽视自身应承担的家庭责任。
这种错位源于双方的无意识需求:董璇在“被需要”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张维伊在“被照顾”中缓解不安。但长期来看,单向付出的模式会让照顾者感到疲惫,被照顾者则失去成长能力,最终导致关系失衡。
3、雷区三:沟通失效,用“调侃”或“沉默”替代共情回应
董璇与张维伊的沟通模式,堪称“灾难现场”:张维伊用“调侃”掩盖冷漠(如高铁事件中称老人排排坐“可爱”),用轻佻回应逃避伴侣的情感需求;董璇则从最初的妥协,逐渐走向情绪崩溃(如质问“不该心疼我吗”),最终陷入“付出-失望-崩溃”的循环。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指出,这种“需求/忽视”模式是关系破裂的重要征兆。一方真诚寻求支持,另一方却用调侃或冷漠回避,双方的情感联结会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渐断裂。尤其是高铁事件中,张维伊的回应完全否定了董璇的情绪价值,让她感受到“我的辛苦在他眼里一文不值”,这种伤害对亲密关系的打击是致命的。
4、雷区四:承诺不一致与信任危机,关系的致命裂痕
张维伊在二胎议题上的“婚前丁克、婚后催生”,以及高铁旅行中“承诺同行却临时缺席”,都是典型的承诺失约。在亲密关系中,“言行一致”是信任的基础,尤其是涉及家庭责任、伴侣健康等重大问题,一旦出现承诺反转或责任缺席,会彻底摧毁伴侣的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显示,信任一旦被破坏,修复需要付出数倍努力;若长期忽视,关系便会陷入“摇摇欲坠”的状态。
5、雷区五:传统观念绑架,用“应该”替代 “想要”
“应该”思维,在董璇与张维伊的关系中无处不在:张维伊认为“妻子就该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如独自照料旅行中的老人)、“男人工作优先于家庭”(如临时缺席旅行),却忽视董璇的体力与情感极限;董璇则因“二婚就该更包容”的隐性观念,长期妥协,直到高铁事件后才彻底爆发。
当“社会时钟”与“传统性别角色”绑架个人选择,亲密关系便成了道德战场。张维伊的“责任缺席”是传统“男主外”观念的扭曲投射,董璇的“过度包容”是“女性应牺牲自我”情结的延续,双方都在为“应该”而活,却忘了关系的核心是“彼此想要”与“共同承担”。
1、建立清晰边界:区分“我的事”与“我们的事”
张维伊需明确“家庭责任是双方共同的事”(如旅行照料老人不能全推给妻子),尊重董璇的情感需求;董璇需学会拒绝过度承担,明确表达“我需要你一起分担”。边界不是疏远,而是尊重彼此极限。
2、练习非暴力沟通:用“感受”替代“调侃”
董璇可在旅行前说:“带8位老人很辛苦,我需要你一起规划行程,否则我会撑不住。”张维伊则需回应:“你既要安排老人又要站着,肯定累坏了,我没能陪你很抱歉。”避免轻佻表述,关注“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3、重构角色定位:从“照顾者-被照顾者”到“平等伙伴”
董璇需放下“拯救者情结”,意识到“伴侣是共同承担的伙伴”;张维伊需摆脱“巨婴化”,学会为家庭责任负责。关系的本质是平等协作,而非单方付出。
4、重建信任:用“行动”兑现“承诺”
张维伊需在承诺前评估能力(如提前协调工作确保参与旅行),承诺后全力执行(如不再用“父亲去世”催生),失误后主动弥补。信任的重建需要“言行一致”。
5、接纳不完美:放下“应该”,拥抱“真实”
双方需摒弃“男人无需参与家庭琐事”“二婚必须妥协”等观念,接纳彼此的脆弱,共同成长。
董璇与张维伊的婚姻争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无数亲密关系的隐痛:我们习惯用“控制”证明爱,用“妥协”维持关系,用“工作忙”逃避责任,用“调侃”掩盖冷漠,用“应该”绑架彼此,却忘了关系的本质是“两个成年人的共同承担与相互心疼”。
当张维伊不再用用“缺席”与“调侃”回避责任,用“催生”掩盖不安;当董璇不再用“拯救”逃避冲突,用“妥协”与“独自扛”维系关系,他们的婚姻或许才能真正回归“共生式伙伴”。毕竟,好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我为你牺牲”或“你依赖我生存”,而是“我们在一起,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亲密关系中学会:
放下应该的枷锁、逃避的借口,
告别单向的付出,
拥抱彼此的真实,
因为爱,从来不是控制与妥协,
而是两个完整灵魂的彼此照亮。
来源: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