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陈佩斯的叛逆,终于“惊动”人民日报,惹观众悲喜交加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6 16:40 1

摘要:作为小品艺术的开创者之一,陈佩斯不仅以《吃面条》开启了春晚小品的先河,还成为了数十年间内地喜剧舞台的顶流。

中国的“喜剧之王”是谁?在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心中,可能有着各自独特的答案。

对于年长者,赵本山的名字烙印在春晚记忆里;年轻观众乐于推崇周星驰纸醉金迷的无厘头喜剧。

不过,在中国喜剧发展史上,有一位人物不可忽略——陈佩斯。

作为小品艺术的开创者之一,陈佩斯不仅以《吃面条》开启了春晚小品的先河,还成为了数十年间内地喜剧舞台的顶流。

时至今日,71岁的陈佩斯带着电影《戏台》归来,让无数观众再度聚焦于他的艺术探索。

这部作品打破年龄界限,吸引了从白发老人到新生代观众走进影院,掀起了一波关于中国喜剧、长期主义和命运话题的热议。

正文

回溯陈佩斯的艺术旅程,小品的出现是中国表演艺术的一次重大革新。

1984年的春晚,他与朱时茂合作的《吃面条》,让“小品”这一载体首次成为主流舞台上的亮点。

陈佩斯的小品以贴近生活,刻画小人物命运为核心,成为春晚不可或缺的“下酒菜”。直到1998年,他与朱时茂最后一次亮相春晚,《王爷与邮差》成为绝响,随即淡出春晚舞台。

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尽管离开电视镜头,陈佩斯并未真正远离艺术。他转战话剧舞台,从2000年到2025年,以《托儿》《阳台》等作品不断打磨喜剧结构,将中国本土文化和现代剧场相结合。

他的探索之作《戏台》,2015年首演后豆瓣评分高达9分,成为话剧圈不可复制的现象级剧目。

电影版《戏台》在2025年暑期登场至今,票房突破4亿元,观众口碑居高不下。

其内容深刻描摹了一个荒诞年代里戏曲人的坚持与挣扎,揭示了艺术在权力、时代面前的脆弱与抗争。

在《霸王别姬》的京剧改编桥段中,原本 舞台的角色在权力压制下只能屈从荒谬要求,令人忍俊不禁同时又唏嘘感慨。

这种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追求真实、捍卫艺术的态度,也映射出陈佩斯本人经历的心理极限和社会反差。

年少时因家庭背景受到拒绝,亲历过父亲陈强由影坛巨星到失意边缘人的落差,塑造了他对艺术不懈追求与对世界冷暖的深刻体察。

不光如此,陈佩斯始终坚守“剧比天大”的信念,不随波逐流。

在流量为王的今天,他公开批评圈内演员的浮夸现象,坚持不为奖项经营“关系网”,只靠本分创作赚取尊重。

电影《戏台》选择以梨园为题材,虽属小众却以精细结构戏剧折射现实人生,碰撞出悲喜交加的观感。

人民日报刊文肯定陈佩斯的“长期主义”和艺德坚守,他自己总结道:“戏是磨出来的,要对观众真诚。”

不仅如此,在《戏台》中体现的喜剧内核远非简单笑料轰炸,而是在荒诞困境中呈现出观众自我发现的悲剧底色。

例如剧中角色因时代错位而滑稽表演,实际上揭露的是个人命运的不可控和人性的复杂。

陈佩斯的小品与电影作品始终有别于传统喜剧套路,他拒绝将悲情强行塞给观众,更注重角色命运和时代冲突的自然流露。

他曾强调,小品不说方言、不拿残疾人作笑柄,总以小人物的视角反映社会变革。电影《戏台》也延续了这种风格,将命运的沉重与荒诞巧妙结合,让观众在欢笑中品味时代的无奈。

值得关注的是,坊间已传陈佩斯获得央视春晚邀约,人们对这位“最强星二代”依然充满期待。

结语

陈佩斯以一贯的清醒和叛逆,持续在中国喜剧和话剧领域深耕。

电影《戏台》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他个人艺术追求的坚韧,也反映了观众对长期主义、对真诚创作的高度认同。

当消费主义洪流裹挟娱乐行业,陈佩斯却执着于磨细活、守规矩,把观众当作明白人,用作品拷问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命运。

71岁的他,再次站回主流舞台中心,是一场属于中国喜剧的荣耀归来,也是一次炽热的精神传递。无论未来春晚如何选择,陈佩斯式的真喜剧都已成为中国故事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来源:墨聆乔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