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11月20日上午,上海龙华殡仪馆长安厅里满是肃穆,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小筱月珍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厅内花圈层层叠叠,哀乐低回,百余位沪剧界同仁、弟子和亲友赶来,送这位"沪剧四小名旦"最后一程。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党总支书记金雪苓来了,马莉莉、陈瑜、王
2017年11月20日上午,上海龙华殡仪馆长安厅里满是肃穆,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小筱月珍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厅内花圈层层叠叠,哀乐低回,百余位沪剧界同仁、弟子和亲友赶来,送这位"沪剧四小名旦"最后一程。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党总支书记金雪苓来了,马莉莉、陈瑜、王梦玖这些观众熟悉的沪剧名家也来了,还有她的弟子沈月琴、修爱莲等人,红着眼眶站在队伍里,手里紧紧攥着白花。
很多年轻戏迷可能对"小筱月珍"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在老沪剧迷心里,她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她原名黄素珍,1920年出生在苏州金家花园,小时候家里穷,9岁就跟着父亲到了上海。15岁那年,她拜了沪剧前辈琴师杨鸿声为师学唱申曲,当时还叫杨玉美,后来进了"桂英社"在大世界演出。那会儿她特别能吃苦,曹掌生、鲍福奎这些老师都愿意教她,尤其是"电台皇后"沈筱英,那种明快流畅的唱法,给她打下了扎实的底子。
真正改变她艺术生涯的,是1936年加入"文月社"。这个社是筱文滨、筱月珍夫妻俩领头的,小筱月珍又勤快又肯学,很快就被筱月珍看中——不仅成了筱月珍的徒弟,后来还成了她的儿媳,艺名也改成了"小筱月珍"。她天天琢磨筱月珍的唱腔,筱月珍的"刚腔"起伏大、吐字清楚、力道足,她学了个十足;同时又没丢了沈筱英那种低沉飘逸的味儿,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到了四十年代初,她跟丁是娥、汪秀英、顾月珍一起,被称作沪剧"四小名旦",那时候她才二十出头,就已经在沪剧界站稳了脚跟。
往后几十年,她几乎把一辈子都交给了沪剧。1950年初,她跟赵云声、王别声等人组了新艺沪剧团,演《秦香莲》《祥林嫂》这些戏,场场爆满。半年后她回了艺华沪剧团,1957年又因为顾月珍生病,被安排去支援努力沪剧团当副团长,还主演了《赵一曼》《欺嫂失妻》。1959年沪剧界六大剧团搞大会串,她跟石筱英分AB角演《雷雨》里的鲁侍萍,一个悲情又坚韧的角色,被她演得入木三分。1962年她回了艺华沪剧团,文革后又跟王雅琴、王盘声一起筹建新艺华沪剧团,继续当副团长,一点没闲着。
哪怕退休了,她也没离开沪剧舞台。1987年为了给《沪剧志》筹款,她还参加了《陆雅臣卖娘子》的演出,那段赋子板"吃馄饨",节奏快、吐字准,把人物的情绪唱得活灵活现,到现在还有老戏迷能哼上几句,说那是"听一次就忘不了的绝唱"。
她这辈子演的角色,数都数不过来。《绣荷包》里的杨凤宝、《庵堂相会》里的金秀英、《拔兰花》里的李金姐,这些传统戏里的姑娘媳妇,她演得又甜又真;《陆雅臣》里的罗秀珍、《借黄糠》里的小囡,悲旦角色能让台下观众跟着掉眼泪;还有《白毛女》里的喜儿、《赵一曼》里的赵一曼,现代戏里的革命女性,她也能演出那种刚劲劲儿。老观众说,小筱月珍扮相大方,不管是村姑、悲旦还是老旦,一上台就能让你相信她就是那个角色。
追悼会上,很多人都忍不住红了眼。她的弟子小荷花说:"恩师把沪剧当成命,一辈子都在为沪剧忙活,我们再也听不到她教我们唱戏了。"沪剧界老前辈丁是娥的女儿、邵滨孙和石筱英的子女也来了,他们说小筱月珍是沪剧界的"老好人",以前排戏的时候,总愿意帮年轻人搭戏,一点架子都没有。
除了现场的百余位来宾,黄浦区文化局、上海沪剧院、长宁沪剧团这些单位都送了花圈,中国沪剧网也特意献了花圈,还有些年事已高的弟子,比如周月兰、宋月珠,实在来不了,也托人送了花圈,就想再送恩师最后一程。
散场的时候,有老戏迷站在长安厅门口,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老唱片,那是小筱月珍早年唱《庵堂相会》的录音。他说:"以后想听她的戏,只能靠这些老物件了。"其实不用靠老物件,她演过的那些角色、留下的那些唱腔,早就刻在了沪剧迷的心里,也刻在了沪剧的历史里。
小筱月珍走了,但她没带走沪剧的魂。就像她当年坚持教徒弟、帮着筹建剧团一样,沪剧界的后辈们还在接着往下传。或许以后再有人唱到"吃馄饨"的赋子板,再有人演到《雷雨》里的鲁侍萍,大家都会想起那个一辈子为沪剧奔波、把每一句唱腔都唱到人心坎里的小筱月珍——那个永远的"沪剧四小名旦",那个把一生都献给申曲的艺术家。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