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还在被口罩勒出印子的时候,新闻热搜出现了一条爆炸性的事,一位央视主持人阿丘在微博上写:“中国应该向全世界道歉。”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疫情那年是很多人记忆里避不开的一道坎。
大家都还在被口罩勒出印子的时候,新闻热搜出现了一条爆炸性的事,一位央视主持人阿丘在微博上写:“中国应该向全世界道歉。”
当年,他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舆论风口,但这一次的后果,比以往任何一回都要重。
他直接被央视除名,本来混得风生水起的主持人,就这么被一脚踢下舞台。
他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现在又怎么样?
下面我们来讲讲他。
阿丘是谁
阿丘是1968在汕头年出生的,那是一个地处海边的城市。
他父亲是军人,母亲是马来西亚归侨。
家里教育很严格,说话办事都得规矩,让人挑不出刺。
阿丘也算是从小一路稳稳当当长大,但骨子里其实挺有自己的想法。
小学到高中,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翻书。
他爸妈懂这点,只要他想要的书,大多都会满足。
小孩子的兴趣要是能坚持下来,往往能踩到机会点。
阿丘算是这一类。
上了广西师范大学后,他的文学底子加上现场表达能力,让他在校园活动的主持台上站得很稳,因为不是那种照稿念的,而是带着点调侃、带着点故事味,让观众能听进去。
在毕业时家里希望他能有个稳定饭碗,他就进了南宁的一家棉纺厂做行政。
工作很安稳,可没多久他就觉得,日子像被钉在了一条单行线上,天天一成不变,没有一点新鲜劲。
转弯的机会
有一次南宁艺术剧院临时缺人,找他顶个场子。
这事对他来说是命运的拐弯,他第一次站在正式舞台上,面对陌生观众,不但没怯场,还临场发挥得很好,把台底下的人逗笑了。
那一刻,他才第一次真切的觉得,自己是吃得了这碗饭的。
1992年,他去参加广西笑星大赛,拿了一等奖。
虽然这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但他没打算当单纯的喜剧演员,反而向电视方向转了弯。
凭着剧本创作能力,他当上了一级编剧,还在广西电视台主持节目。
地方台的观众很买他的账,因为他会多种方言,开口有亲切感,不装也不端着。
央视时期的光景
2003年春天,央视的《社会记录》栏目准备换主持人,他们正缺那种既能接地气、又能撑起采访氛围的人。
有人提到了阿丘,于是领导把他从广西台找过来试用。
没过多久,他就成了《社会记录》的门面。
阿丘的主持有个特点:新闻类题材他能说得不冰冷,文化类节目他能说得不装腔。
比如《第十放映室》这种聊电影的栏目,他会在严肃影评之外再加点生活化的评论,让观众觉得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跟一个有点幽默的朋友聊天。
那几年,他在央视混得挺滋润:新闻、文化、生活、节日特别节目,他都能露面。
观众缘也越来越好,甚至有人说他是“央视最会抖包袱的主持人”。
第一回舆论风浪
不过,公众人物一旦站得高,聚光灯下就会被放大。
2007年,一组照片在网上传开,说阿丘和一名女大学生举止亲密,甚至有人爆料他“包养”。
面对舆论,他坚决否认,并质问:合影就能说明一切吗?
还放话让对方拿证据来。
事件闹了几个月,最终没有实锤,那段时间他的节目仍在播,但人们对他的印象里多了一道缝。
2009年前后,他和妻子徐寰宇离婚。
曾经的家庭美满形象也随之崩塌。
他主持的节目虽然还在,但热度开始慢慢往下走,央视的重头资源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集中在他身上。
那次没退回来的言论
时间走到2020年1月,全世界的新闻头条都集中在疫情上。
国内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各行业的人几乎同时进入备战状态。
外部却传来各种刺耳的声音,不少外国媒体直接用“中国病毒”来称呼。
大多数国内媒体人的反应是驳斥、澄清、科普。
但阿丘偏偏在这个时候,发了一条让人愣住的微博,说中国应该向世界鞠躬道歉,还提了“东亚病夫”这个侮辱性的称呼。
这条微博的内容被截图传了很远。
转发的很多不是粉丝,而是指责他的网友。
有人直接骂他是“吃里扒外”,也有人说他是在故意蹭国际舆论的热点来博流量。
对一个央视主持人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观点的问题,一旦被认定为政治立场有问题,后果就很严重。
果不其然,没几天,央视内部迅速做了决定,让他的节目立即中止,存档视频下架,人事关系解除。
等到3月初,这个决定就已经被外界确认,阿丘正式退出央视主持队伍。
离开舞台后的沉寂
被央视除名的人并不多,一旦发生,不仅仅意味这家公司不要你了,更是整个行业默认拉黑。
这几乎是媒体圈里传递最快的共识。
有传言说,他试着在一些地方电视台露面,但没有成规模的节目愿意用他。
2021年,他出现在一次地方的讲堂活动里,还挂着“前央视主持人”的头衔,但这个活动没有引发太多热度,媒体报道寥寥。
他自己的社交账号停止活跃,既没有对事件详细回应,也没有转行创业的公开消息。
公众对他的视线,就这样慢慢淡下去。
如果不是偶尔旧闻被翻出来,他几乎从大众话题里消失了。
行业的冷规矩
阿丘的经历在媒体圈内其实并不难理解。
央视这样的机构,主持人不仅是员工,更是公共形象的一部分,政治敏感时期的“越界发言”直接触碰底线。
而且,舆论不像过往可以慢慢淡化,如今的记录和传播速度让争议话题在短时间内发酵到无法挽回。
业内人也常说,主持人和新闻工作者的“人设”不仅由业务能力决定,更重要的是观众的信任感。
信任感一旦破裂,就算有才华,也很难再被重要平台接纳。
公众的记忆与遗忘
几年过去,年轻一代的观众可能已经不记得他曾主持过哪些节目。
中年观众对于他的印象停留在两个关键词,央视名嘴和争议言论。
这两者之间的落差,使他的故事变得很唏嘘。
有网友曾经评论说,阿丘“成也嘴、败也嘴”。
看上去简单,但背后是职业属性决定的必然,靠说话吃饭的人,话说偏了,就等于切断自己生计的最后一根绳子。
阿丘事件之后,媒体圈的敏感神经又被绷紧了一些。
平台方提醒主持人注意言论分寸,内部培训把社交媒体发言列为重点。
原因很现实,时代变了,过去可能只影响个人口碑的事,现在会在一天之内影响到机构形象甚至公共信任。
阿丘的下场,不只是他个人的教训,也成了行业里的一个案例。
有人替他惋惜,觉得他是昏了头,有人觉得是咎由自取。
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评判。
但结束就是结束了,舞台灯灭了,他再想回来,也比登天还难。
如今,生活情况外界不得而知,有人猜他用积蓄过日子,也有人说他彻底退出行业。
无论是哪一种,那个坐在央视演播室里说话的阿丘,已经是过去时了。
这件事提醒人们,公众人物尤其是站在话筒前的人,永远要明白一句话的分量,它可能带来掌声,也可能带来谢幕。
阿丘的故事,走的就是后一条路。
参考资料:央视国际——阿丘简历
南国早报——传"包养"女大学生 阿丘:合影能说明什么问题?
网易娱乐——阿丘被央视封杀此前曾出镜社会类节目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