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台灯光暗下,人生大幕方启。被誉为“沪剧女皇”的茅善玉,用半生诠释了何为“戏比天大”。从巅峰隐退到临危救场,从商海浮沉到情感谣言,她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脉搏上,也踩碎了世人的刻板想象。
戏台灯光暗下,人生大幕方启。被誉为“沪剧女皇”的茅善玉,用半生诠释了何为“戏比天大”。从巅峰隐退到临危救场,从商海浮沉到情感谣言,她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脉搏上,也踩碎了世人的刻板想象。
上世纪90年代初,沪剧遭遇寒冬。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下,剧场日渐冷清,名角纷纷出走。1993年,双重打击突袭茅善玉:父亲猝然离世,令她深陷悲痛;新任外行院长强硬的演出指令,更点燃了她与体制的激烈冲突。与此同时,剧团票房惨淡,人心涣散——艺术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撕扯,最终迫使这位31岁的“顶梁柱”含泪转身。沪剧黄金时代的落幕声,成了她离场最沉重的背景音。
离开舞台的茅善玉,一头扎进商海。1994年,她倾尽积蓄创办“金丝鸟贸易公司”,却因缺乏经验屡屡受挫。转机出现在结识商界精英陈建中后,两人于1995年结为连理。陈建中不仅助她稳住公司,更成为她漂泊时的港湾。1998年女儿出生,她一度沉浸于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
然而命运的剧本总在改写。2002年,上海沪剧院深陷瘫痪,工资拖欠、人才流失。全体演职员联名上书,恳请茅善玉出山。面对昔日同僚含泪的期盼,她最终扛起了复兴沪剧的大旗。回团首日,账上仅剩6万元,工资缺口高达24万。她四处奔走借款,甚至抵押个人信誉换取广告公司支持。排演《石榴裙下》时,她带头集资,演员们掏出积蓄——众人背水一战的信念,竟让该剧连演11场便收回成本。此后《雷雨》《敦煌女儿》等力作接连推出,濒死的剧院被她一手盘活。
她的婚恋始终是戏迷圈的热门谈资。“三婚”“与朱俭再婚”等谣言甚嚣尘上,网络热议不断。这与越剧名家赵志刚开“王子酒家”、孙徐春转型服装业的经历形成微妙映照——名角下海虽非孤例,但如茅善玉般在商业与艺术间几度辗转,最终为传统剧种搏出生路者,实属罕见。
执掌剧院23载,茅善玉以近乎自毁的方式守护沪剧。排演《瑞珏》时咽喉水肿,她靠静脉注射强效激素登台,演毕失声;为培养新人,她打破地域限制招收外地学员,一字一句亲授沪语。2013年女儿赴英留学,她亦难伴左右。2021年,59岁的她带着《敦煌女儿》登上国家大剧院,将“樊锦诗”铸成沪剧新丰碑。2024年,该剧电影版亮相西班牙电影节,东方艺术惊艳世界。
茅善玉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沪剧的存亡轨迹。剧院从发不出工资到佳作频出,更建立起老中青少四代人才梯队。她证明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的生命力——不是靠守旧,而是以破釜沉舟的魄力与时代共舞。
当掌声为“樊锦诗”响起时,谁还记得当年账本上那刺眼的6万元?从巅峰隐退的抉择,到背负24万债务的孤勇,再到贯穿半生的婚恋谣言……这位63岁仍活跃在舞台的“女皇”,究竟为戏台放下了多少平凡人生?当聚光灯再次亮起,答案是否早已写在每一道岁月刻痕里?
来源:珊瑚海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