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巍小时候喜欢看绘画和历史方面的书,由于父亲反对,都是偷偷地看。 高考失利后,沈巍听从父亲的命令,去报了他不喜欢的审计班。 1986年,进入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工作,进单位的第一天,他发现垃圾桶里扔了很多纸。沈巍觉得可惜,就捡起来。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这样做,直
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最近沈巍又火了一把。先是某央媒前主持人采访他,沈巍谈吐滔滔不绝,给人一种卷土重来的印象。
沈巍为什么被称为“流落在民间的大师”?
沈巍小时候喜欢看绘画和历史方面的书,由于父亲反对,都是偷偷地看。 高考失利后,沈巍听从父亲的命令,去报了他不喜欢的审计班。 1986年,进入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工作,进单位的第一天,他发现垃圾桶里扔了很多纸。沈巍觉得可惜,就捡起来。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这样做,直到有人投诉他在单位捡垃圾。1993年,领导主动找到沈巍,给他办了病退,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 他也因为此事和家人闹翻了。1995年,沈巍和家人赌气,去外面租了一套房子。2001年,住在邻居家一个老头的屋檐下。 2002年,因为被邻居投诉,正式流落街头。2003年以后,沈巍很少和家人联系。2019年3月,因其经常蹲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尚书》《论语》等书籍,且喜爱与人交流,被网友称为“国学大师”,在多个短视频平台走红。
上了热搜,这就意味着沈巍从此过上了美好生活?
回答是没有。从2020年开始,他受到部分人的网络攻击。这年5月,他发布了停播声明。2022年,沈巍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同年,他重新开播。2025年5月,沈巍出现在街头翻找垃圾桶。沈巍爱翻垃圾是真的,笔者在视频里也看到,某人为了拍视频,拿着垃圾当着沈巍面摆在那里,见沈巍过来,又拎着跑开了。沈巍就追着他,一直追到马路另一边……“我知道他是想赚流量,可我要的是垃圾,他没有分类处理!”他解释。
明知别人是在利用自己,可沈巍置若罔闻。
那些拿他的单纯善良当消费赚取流量的人,不知收敛,简直太可鄙。
笔者关注沈巍和他的家庭为什么会关系紧张。在家人眼力,他是不被认可的。在单位上班,却偏偏去管垃圾分类的事,一定是“脑子进水”。沈巍被单位以精神不正常为由办了提前退休。每个月工资2千元。父亲本姓彭,他却不跟父亲姓。上户口时,家人觉得名字太板正,就换了名。他因与父亲不和,选择与母亲姓,这才改名“沈巍”。
沈巍有弟弟妹妹,但也不怎么来往。他开始租房,后来在别人屋檐下睡。再后来,到街上捡垃圾,捡别人剩下的食物吃。这在他父母眼里简直就是疯了。父母是老牌大学生,哪里容得下这么一个人在家里胡闹呢,于是,沈巍跟家人决裂也是迟早的事。
2012年9月30日正好中秋节,弟弟联系到沈巍,说父亲不行了,问他要不要去看下,沈巍答应了。那时,沈巍流落在一座大桥下,头发乱得一塌糊涂,他就叫人给他剪下,又借了几件干净的衣服换上。到了上海长航医院,父亲在病床上,十年不见,已经认不出沈巍了。知道是沈巍后,父亲开始流眼泪,紧握着沈巍的手,说很愧疚。父亲说沈巍本可以在学习上有一番成就的,全因为他。随后他一直打自己的耳光,沈巍泣不成声地说算了,都过去了。当时,父亲还不知道沈巍已经流落街头。他说,一家人终于团圆,正好又是中秋节,买个月饼大家分着吃了。沈巍走后不久,父亲便去世了。沈巍的回忆令人感动。
那么,造成沈巍流落街头的原因有哪些?
可能跟沈巍的为人处世有关系。他不会处理好与单位同事的关系。试想,别人在处理数据,分析案例,你去关心垃圾分类。当然,如今我们也在讲垃圾分类。可当时沈巍的心思不在工作上。其次,沈巍的家人对沈巍的冷落也是“推手”。没有弄清事实,更没有及时帮他一把,这就使沈巍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家人关心,缺乏安全感。长期的疏离使沈巍变成流浪汉,加之自暴自弃,于是他四海为家,居无定所。
沈巍卖废品买书,这几乎是他唯一的开支。但恶性循环,书被放在室外,日晒雨淋,一直丢一直坏他就一直买。他读书很杂,什么书都买。像上瘾一样,美术、历史、文学,但他不喜欢理科,他硬着头皮买过,但看不懂。沈巍喜欢看古典文学《战国策》《论语》《朱子家训》;有时也喜欢看轻松点的书,比如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有时间他也会读一些很专业的书,因为专业术语比较多,读起来需要很多时间。截至2019年3月,沈巍读了大概有上千本书。这就可以解释沈巍为什么讲起话来头头是道,逻辑清楚,表达睿智。
沈巍在地铁站、店铺门口、马路边等公共场所,跟行人探讨西汉名将周亚夫、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谓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有关《左传》《诗经》《了凡四训》《菜根谭》等古书,沈巍随口就能说上两句,偶尔膝盖上搁着两本待阅读的书籍,有好事者拍成短视频并上传网络。很快,沈巍成为了坐拥大量粉丝的网红。再后来,沈巍被央媒采访报道,一下子火遍全国,甚至连美国邮报等媒体也报道了他。
沈巍爆火的背后,有哪些值得人思考的东西?
其一,沈巍现象说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并不能遮蔽人的精神追求。和多数人相比,沈巍是充实的,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看他蓬头垢面,拾人牙穗,但更多人确实无法和他相比,这也是沈巍自我感觉良好的地方。我认为,他的存在是一股清流,反讽了物质化世界的庸俗堕落。
其次,沈巍是一个“贤者”。他不在乎自己的外表,不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印象。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沈巍不在乎环境简陋,更在意自己自由而充实的读书生活,因此有人说他是“当代颜回”。
另外,沈巍为年轻人做了表率——做一个反抗世俗的人。沈巍关心的是自己内心的楼阁,他试图在自由自在的天地里做一个哲人,做一个志士。他践行了自己的追求,也实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简单纯粹,自由奔放。
当然,人们也找到一个值得同情的孤独者沈巍。他是如此让人唏嘘。没有能如父母所愿,考取喜欢的专业。他在家里的处境和单位遭到的排斥,使他长期处于一个孤独封闭的环境,没有人关心,更没有成家。他的境遇确实值得同情,有人愿意出钱,有人愿意给房子,供他居住。
2019年初,沈巍认了一名叫小飞的年轻人做义子。沈巍设想过去新疆落户定居,和小飞一起生活,住到他去世的那一天。可是后来两人还是分手了。在沈巍手机里,还保留着小飞和他的合影。其中一张是2019年6月底在新疆伊犁发的,两人坐在车里,穿着同一款红色T恤,天窗上是蓝天白云。说起来,沈巍也拥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父子”情。
对只关心流量文化的人来说,沈巍无疑是被大众消费与曲解的人物。沈巍其实是一个符号。他本身多少有反讽的标识。当人们在关心美女、豪车,或者广场舞、美食,甚至名牌箱包、别墅的时候,沈巍出现了,并且一度在短视频平台里疯狂吸粉,截至2019年5月,他的粉丝数量是60万,有的视频的播放量达173万,近8000条评论。
沈巍现象给笔者的启迪——做好自己,但凭外界风浪再猛,始终坚守自己的生活选择,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无愧于天地玄黄;行事果断,处之泰然,以一己之力,打造内心的仙山楼阁,缔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活在当下,放飞自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