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智取威虎山剧组30余人赴美演出却滞美不归,理由让人唾弃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07 15:23 3

摘要:世人皆知《智取威虎山》是样板戏中的"顶梁柱","小常宝"齐淑芳更是让这部作品声名远播。可谁能想到,在1988年的那个春天,这位备受赞誉的艺术家,竟带领着30多位演员在美国演出时集体"消失"了。

1988年,智取威虎山剧组30余人赴美演出却滞美不归,理由让人唾弃

世人皆知《智取威虎山》是样板戏中的"顶梁柱","小常宝"齐淑芳更是让这部作品声名远播。可谁能想到,在1988年的那个春天,这位备受赞誉的艺术家,竟带领着30多位演员在美国演出时集体"消失"了。

这一轰动全国的"滞美门"事件,不仅让上海京剧院蒙受重创,更让无数戏迷扼腕叹息。齐淑芳用"艺术无国界"来解释自己的选择,可她抛下相濡以沫的丈夫龚国泰,真的只是为了传播京剧艺术吗?

这群选择留美的艺术家,在异国他乡又经历了怎样的际遇?这其中,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智取威虎山》的艺术高峰(1966-1976)

说起《智取威虎山》的辉煌岁月,不得不提1966年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这一年的7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一曲《打虎上山》响彻全场,台下掌声雷动。这是《智取威虎山》首次以"样板戏"的身份亮相北京。

当晚演出结束后,一位老艺术家激动地说:"我从艺五十载,还从未见过如此盛况!"这场演出的成功,让《智取威虎山》一举跃升为"样板戏"之首。

在此之后的十年间,《智取威虎山》的演出场次突破一万场。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田间,这部作品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967年春节,上海京剧院在南京路上的一场露天演出,竟然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1968年,《智取威虎山》首次被搬上银幕。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版本,更是让这部作品的影响力推向了新的高峰。农村放映队带着这部电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69年一年,全国就有超过两亿人次观看了这部影片。

在这十年间,《智取威虎山》还突破了语言的藩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1970年,当《智取威虎山》的剧组首次踏上罗马尼亚的土地时,当地观众竟然能跟着哼唱"山村中哨声嘹亮"。

1972年,一支来自日本的艺术团专程来华,就是为了学习《智取威虎山》的表演技艺。他们在上海逗留了整整三个月,每天跟着剧组排练。临走时,这些日本艺术家们竟然能用流利的中文演唱全剧。

1974年,《智取威虎山》在莫斯科大剧院演出,一位俄罗斯观众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中国的艺术,更是世界的艺术!"当时的苏联《真理报》用整整一个版面报道了这场演出。

到了1975年,《智取威虎山》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输出的一张闪亮名片。这部作品先后在40多个国家演出,获得了超过200场的满堂彩。有位法国戏剧评论家这样评价:"中国京剧通过《智取威虎山》,向世界展示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齐淑芳的艺术生涯巅峰(1960-1988)

要说起齐淑芳的成名之路,还要从1960年说起。那一年,刚从上海戏曲学校毕业的齐淑芳,凭借着一手出色的武功,被上海京剧院破格录用。

谁曾想到,这个来自陕西的女孩,竟然在两年后就一举成名。1962年的一个冬日,梅兰芳大师来到上海京剧院看戏。台上,齐淑芳正在表演《穆桂英挂帅》中的一段武戏。只见她一个旋子翻进,接着一个倒踢紫金冠,动作干净利落,赢得满堂彩。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对院长说:"这孩子的基本功扎实,将来必成大器!"这句话很快就在戏曲界传开了。从此,齐淑芳的名字开始在上海滩响亮起来。

1965年,《智取威虎山》剧组在选角"小常宝"时,足足试了十几个演员。当轮到齐淑芳登台试戏时,她把"小常宝"的刚强与灵动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的导演们当场拍板:"就是她了!"

1966年春节,齐淑芳首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智取威虎山》。台上的她身姿矫健,唱腔婉转,一曲《打虎上山》唱罢,台下掌声雷动。当晚,一位老艺术家称赞道:"这个'小常宝',演得比原著还要生动!"

1967年,齐淑芳带着《智取威虎山》远赴莫斯科演出。在克里姆林宫的舞台上,她的表演让苏联观众为之倾倒。一位俄罗斯的戏剧评论家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富有东方韵味的表演!"

1970年,齐淑芳获得了一个特殊的机会。应邀赴法国参加巴黎国际戏剧节,她在卢浮宫广场上演出了《智取威虎山》选段。这一场露天演出,吸引了数千名巴黎市民驻足观看。

1975年的一天,齐淑芳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邀请。日本宝冢歌剧团派人专程来到上海,邀请她去日本教授京剧艺术。在东京逗留的三个月里,她教会了日本艺术家们一整出《智取威虎山》。这些日本学员后来在东京国立剧场演出时,竟然赢得了十几分钟的掌声。

1980年,齐淑芳迎来了她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高峰。她在香港演出时,创下了连演十场、场场爆满的纪录。香港《文汇报》称她为"当代京剧武旦第一人"。

到了1985年,齐淑芳已经把《智取威虎山》演了整整二十年,但她对这个角色依然充满热情。这一年,她在新加坡的演出,让整个东南亚的华人观众都记住了这个"小常宝"。

三、意外转折:美国巡演前的内幕(1988年初)

1988年1月的上海,寒风凛冽。上海京剧院的办公室里,一封来自美国的邀请函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发来的演出邀请,希望《智取威虎山》剧组能够赴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巡演。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剧院。当时的上海京剧院正值鼎盛时期,像这样的国际邀约并不罕见。但这次的演出规模却格外引人注目——三个月,十二个城市,四十场演出。

演出邀约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这封邀请函,是由一位旅美华人企业家牵线搭桥促成的。这位企业家在70年代末期观看过《智取威虎山》的演出,对这部作品念念不忘,一直想把它引进美国。

2月初,剧院开始着手准备演员名单。按照惯例,主演齐淑芳自然是首选。但其他角色的人选,却让院领导颇费思量。最终,剧院决定从一百多名演职人员中选拔三十五人随团出访。

选拔过程异常严格。除了要求演员业务过硬外,还要考察其政治表现和家庭背景。一位老演员回忆说:"当时的选拔,比选角还要严格。光是政审就进行了整整一个星期。"

让人没想到的是,团长龚国泰在最后关头主动请辨。他说:"我愿意把名额让给年轻同事,让他们也有机会到国外见见世面。"这个决定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后来却被人们反复提起。

3月中旬,演出名单终于确定。除了主要演员外,还包括了乐队指挥、化妆师、道具师等工作人员。剧院还特意为每位团员准备了一本英文常用语手册。

4月初,剧组开始了密集排练。为了适应美国剧场的舞台条件,他们还对部分场景进行了调整。一位参与排练的演员说:"那段时间,每天从早排到晚,连吃饭都在讨论演出的细节。"

4月底,临行前的最后一次彩排。剧院领导特意嘱咐大家:"此行不仅是演出,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一定要以最好的状态展现中国京剧艺术。"

随后,剧组开始办理出国手续。每个人都需要准备详细的个人资料,包括户口本、结婚证等各种证明文件。整个过程走完,用了将近二十天的时间。

5月初,一切准备就绪。临行前夜,剧院举办了一场欢送会。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许多人与亲人、同事的最后一次相聚。

四、滞美生存:艺术理想与现实挣扎(1988-1990)

1988年5月的纽约,《智取威虎山》首演取得了空前成功。林肯艺术中心的观众席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掌声持续了近二十分钟。然而就在巡演进行到第三站洛杉矶时,意外发生了——三十多名演职人员集体"消失"了。

这些艺术家们很快就尝到了生存的艰辛。一位当时在洛杉矶的华人回忆说:"那段时间经常能在唐人街看到他们,有的在餐馆打工,有的在超市帮忙搬货。"

最难熬的是住所问题。三十多个人挤在洛杉矶郊区的两间公寓里,轮流休息。有的演员甚至要在客厅的地板上打地铺。一位知情人透露:"那时候他们省吃俭用,一天就吃一顿便当,晚上就啃面包充饥。"

演出时风光无限的"小常宝"齐淑芳,也不得不到餐馆打工维持生计。她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从洗碗工做起。餐馆老板说:"谁能想到,昨天还在大剧院表演的京剧名角,今天就在我这里刷盘子。"

转机出现在1989年初。著名华裔钢琴家殷承宗在一次演出后听说了这件事。他立即联系了几位在美华人律师,开始为这群艺术家们申请政治庇护。

经过殷承宗的多方奔走,他们终于拿到了临时居留证。有了合法身份后,齐淑芳开始筹划组建自己的京剧团。她找到了纽约的几家华人商会,获得了一笔启动资金。

1989年夏天,"美国中国京剧团"在纽约成立了。团里的演员都是从上海来的老班底,但规模已经从当初的三十多人缩减到了十五人。其他人或是另谋出路,或是转行经商。

这个新剧团的第一场演出就选在了纽约华埠的一家剧院。演出当天,剧院外排起了长队。一位观众说:"虽然他们现在的舞台小了,但演出的水准一点都没降低。"

1990年春节,美国中国京剧团受邀在旧金山演出。这次巡演让他们在美国华人圈里打响了名气。一位旧金山的华商说:"每次他们来演出,票都是一票难求。"

到了1990年底,这些艺术家们终于都拿到了绿卡。有了稳定的身份后,他们开始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从纽约到洛杉矶,从芝加哥到休斯顿,足迹遍布美国各大城市。虽然演出场地不如从前气派,观众人数也比不上在国内时的盛况,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

五、回望往事:是非功过(1990年后)

1990年代初,"美国中国京剧团"在海外站稳了脚跟。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北美各大城市,还多次应邀前往加拿大和欧洲演出。一位旅美戏剧评论家说:"这个剧团为海外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窗口。"

1995年,齐淑芳的京剧团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举办了一场特别演出。这场演出吸引了众多美国主流艺术界人士。《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东方戏剧艺术在美国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1998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向齐淑芳的京剧团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为美国艺术学院的学生开设京剧课程。这个项目持续了两年,培养了一批对中国戏曲艺术感兴趣的美国学生。

2000年,齐淑芳在旧金山成立了第一所海外京剧学校。学校不仅教授京剧表演,还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位美国学生说:"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京剧技艺,更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深邃。"

2003年,一个意外的机遇让这些滞美艺术家重新引起了国内的关注。上海电视台的一个纪录片摄制组找到了他们,记录下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艺术追求。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2005年,齐淑芳收到了来自新加坡的演出邀请。这是她离开祖国后第一次在亚洲演出。演出结束后,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说:"十七年过去了,'小常宝'的身手依然矫健。"

2008年,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传来。上海的一家文化机构向齐淑芳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回国演出。这个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最终,这场演出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2010年,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中国传统艺术展,特别邀请齐淑芳的京剧团进行表演。展览的策划人说:"这个剧团在海外坚持了二十多年,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015年,齐淑芳的弟子在纽约林肯中心举办了一场汇报演出。台下坐着不少当年跟随她来美的老团员。有的已经转行,有的退休在家,但他们依然记得那段共同奋斗的岁月。

来源:陈海青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