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锣鼓喧天,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曾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风貌和社会思潮,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锣鼓喧天,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曾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风貌和社会思潮,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剧中英姿飒爽的杨子荣、狡猾凶狠的座山雕,以及那个女扮男装、机智勇敢的小常宝,都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
而小常宝的扮演者齐淑芳,也凭借精湛的表演和扎实的武功底子,成为那个时代一颗耀眼的京剧新星。
然而,在艺术的巅峰时期,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1988年,齐淑芳率领《智取威虎山》剧组赴美演出后,集体滞留不归,全部留美,而他们的回应令人大跌眼镜……
齐淑芳的艺术之路,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她出身于京剧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就对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嫂嫂张美娟更是当时著名的“武旦皇后”,在她的悉心指导下,齐淑芳的武功底子日益扎实,很快展现出在刀马旦方面的过人天赋。
踩高跷、翻跟斗,这些高难度的动作,她都能轻松完成。
1957年,初中毕业的齐淑芳正式拜张美娟为师,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戏曲学院。在学校里,她刻苦练功,凌晨两点就起床到练功房练习,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可见一斑。
毕业后,齐淑芳进入上海青年京剧团,先后得到了多位京剧大师的指点,迅速成长为剧团的台柱子。
1963年,齐淑芳率领上海京剧团赴西欧多个国家演出,这是中国京剧第一次在欧洲亮相,也是齐淑芳第一次率团出国演出。
她的代表作《火凤凰》、《三岔口》等,受到了欧洲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德国的演出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她还在演出中加入了芭蕾元素,使得京剧的表演更加精彩绝伦。
之后,齐淑芳多次率团出国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在日本巡演时,她还被评为“日本人最喜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齐淑芳也收获了爱情,她与在《智取威虎山》剧组担任音乐工作的龚国泰相识相恋,并于1974年国庆节结婚。
由于齐淑芳的演艺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两人决定暂时不要孩子,即使怀孕也选择了放弃。
然而,看似幸福美满的婚姻,却在1988年的那次赴美演出中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故。
1988年赴美事件1988年,一位美国华人老板邀请上海京剧团赴美演出,对于齐淑芳和剧团成员来说,这本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京剧艺术的绝佳机会。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演出竟成为了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在美国演出期间,齐淑芳和剧组的三十多名成员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集体滞留美国,不再回国。
这一消息传回国内,立刻引起了上海京剧团的震动,毕竟这些演员都是剧团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离开对剧团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这个消息在当时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年代,依然迅速传遍了全国,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和讨论。人们纷纷猜测他们滞留美国的原因,各种说法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当时的美国生活条件确实比中国优越很多,齐淑芳曾在出国演出时表达过对美国的好感,甚至说过“即便在美国刷盘子,也比在国内挣得多”。
而对于齐淑芳的丈夫龚国泰来说,妻子的离去更是晴天霹雳,他苦苦等待,却始终没有收到妻子的任何消息。
直到十年后,他才收到齐淑芳的来信,信中告知她已在美国组建了新的家庭,让他不要再等了。这封迟来的信,彻底击碎了龚国泰对妻子回归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让他对这段14年的婚姻彻底死心。
挑战与成就初到美国的齐淑芳及其剧团成员,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离开了熟悉的舞台和观众,他们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在街头卖艺,甚至去餐馆、洗衣店打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正如龚国泰后来回忆的那样,齐淑芳曾说过“即便在美国刷盘子,也比在国内挣得多”,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他们的想象。
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境。
美国社会对外国文化的接受度有限,京剧这种表演形式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新鲜而陌生的,甚至有人在演出时跑上舞台,要求齐淑芳脱下鞋子看看是不是传说中的“三寸金莲”,这种文化误解和猎奇心理,让这些艺术家们深感无奈和屈辱。
然而,困境并没有击垮他们,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大的斗志,在美籍华人的帮助下,他们最终获得了绿卡,并在纽约注册了“齐淑芳京剧团”,这是迄今为止海外唯一的京剧团。
有了合法身份和稳定的团队,他们在美国的境遇开始逐渐好转。
他们先后在美国100多个城镇进行了1000多场巡演,将京剧艺术带到了美国的各个角落。
为了更好地推广京剧,齐淑芳还邀请了留在国内的《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赴美演出,这一经典剧目的再次上演,引起了美国观众的热烈反响,也让齐淑芳京剧团的名声大噪。
1992年,齐淑芳京剧团在林肯中心户外艺术节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他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2001年,齐淑芳更是斥资十几万美元,购买服装和道具,在纽约举办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这场盛大的艺术节吸引了众多美国观众,也让更多美国人开始了解和喜爱京剧艺术。
之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学习京剧,美国的大学也开设了京剧课程,美国媒体也开始关注和报道京剧,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终于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8年回国探亲与反思2008年,滞留美国20年后,齐淑芳及其剧团成员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20年的时间,刚好超过了法律追诉期,他们得以安心回国探亲。
这次回国,也给了他们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选择的机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齐淑芳解释了当年滞留美国的原因。她表示,当时美国华人已经40多年没有看过京剧了,在看到中国剧团的演出后,强烈要求他们留下来。
然而,这种说法却难以令人信服。如果真的是为了传播京剧艺术,为什么不去其他京剧基础更薄弱的国家?
为什么偏偏选择留在生活条件更优越的美国?这番解释,更像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当记者问及是否有落叶归根的打算时,齐淑芳夫妇表示并没有考虑过,这或许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已经将美国视为自己的家。
多元视角下的理解齐淑芳的故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故事,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京剧艺术家,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她也是一个背叛祖国、抛弃家庭的人,她的选择给很多人带来了伤害。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艺术家们的命运往往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齐淑芳的选择,既有个人因素的考量,也有时代背景的烙印。
我们无法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价她的选择。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她将京剧艺术带到了美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这无疑是一种贡献。
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背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负面影响。
艺术家的个人选择与国家利益、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永恒的话题。齐淑芳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视角。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艺术家的个人选择?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话说,你觉得呢?
来源:漫悠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