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谢晋拍的电影只是模仿好莱坞模式,那是他们根本没看懂!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8:14 2

摘要:在中国电影的灿烂星空中,谢晋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影六十余载,他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时代记录者,以电影为笔,以镜头为墨,创作了 30 多部优秀作品,在影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的作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女篮五号》,到改革开放后的《芙蓉镇》《天云山传奇

在中国电影的灿烂星空中,谢晋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影六十余载,他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时代记录者,以电影为笔,以镜头为墨,创作了 30 多部优秀作品,在影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的作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女篮五号》,到改革开放后的《芙蓉镇》《天云山传奇》,无一不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毫不夸张地说,谢晋的电影生涯,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1923 年 11 月 21 日,谢晋出生在浙江上虞一个书香门第。谢家乃东晋名相谢安之后,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为谢晋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祖父对他寄予厚望,为其取号 “淝捷”,期望他能如先辈般建功立业,这份家族的期许,在谢晋心中种下了一颗奋发向上的种子。

幼时的谢晋,常随母亲出入戏院。母亲是大家闺秀,家境优渥,能接触到各种先进时髦的物件 ,对戏曲尤为热爱。在母亲的影响下,谢晋对演绎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谢晋对艺术的热爱愈发浓烈。20 世纪 30 年代,举家迁往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电影文化蓬勃发展,深深吸引了谢晋,他对电影的痴迷与日俱增。那时,他常常沉浸在费穆、沈西苓、吴永刚等导演的作品中,《天伦》里的正统观念和宗族思想、《船家女》与《十字街头》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神女》中阮玲玉的精湛表演,都让他深受触动。

谢晋的家庭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家人却希望他能走上仕途,延续家族的荣耀。祖父更是明确留下嘱托,不让他涉足演艺行业。然而,谢晋对电影的热爱早已根深蒂固,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电影梦想的道路。1941 年,18 岁的谢晋只身前往四川,报考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得到了曹禺、洪深、焦菊隐等戏剧大师的悉心指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谢晋的电影创作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为影坛带来了新的活力。1957 年,他执导的《女篮五号》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中国体育电影的天空。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运动员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影片中,谢晋巧妙地将体育竞技与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林小洁、陶凯等年轻运动员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成长与蜕变,以及在爱情面前的懵懂与坚定。电影一经上映,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荣获了第 6 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更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谢晋在影坛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

1961 年,谢晋执导的《红色娘子军》更是将他的导演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紧张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影片讲述了在海南地区,受尽恶霸欺凌的吴琼花,在洪常青的引导下,加入红色娘子军,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红色娘子军》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无数观众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为了让影片更加真实生动,谢晋带领剧组深入海南地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在拍摄过程中,他对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将革命战士的英勇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凭借这部电影,谢晋获得了第 1 届大众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十年” 结束后,中国社会迎来了深刻的变革,谢晋的电影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精神,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这些作品宛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殊时代的伤痕与反思,以及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1982 年的《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讲述了许灵均在草原上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与李秀芝之间真挚淳朴的爱情故事。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许灵均被下放到西北草原,与牧民们一起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宿。李秀芝,这位朴实善良的农村姑娘,在许灵均最绝望的时候,走进了他的生活,给予他无尽的关爱和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浪漫的情节,却充满了真挚和纯粹,让人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影片以其温馨感人的故事和对人性的赞美,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在票价仅有 1 毛钱的时候,《牧马人》卖出了 1.2 亿的票房,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 。

1987 年上映的《芙蓉镇》,更是谢晋反思作品中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湘西芙蓉镇为背景,通过胡玉音、秦书田等小人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复杂变化,深刻地表现了人性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坚守 。《芙蓉镇》一经上映,便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观影热潮,并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它不仅在国内获得了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大奖,还在国际上获得了第二十六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高水晶球大奖等多个奖项,成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

进入 90 年代,谢晋的电影创作在延续以往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1989 年,他执导的《最后的贵族》是其创作转型的重要作品,标志着他开始尝试拓展个体经验之外的影像表述。影片改编自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讲述了李彤等四位国民党将军的女儿,在战后从上海到美国留学的经历,展现了她们在异国他乡的孤独、迷茫和对家国的思念 。在拍摄过程中,谢晋与白先勇密切合作,共同探讨影片的构思和细节。为了展现李彤等人物的内心世界,谢晋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抒情和象征手法,如结尾处潘虹饰演的李彤与流落在威尼斯的老白俄街头音乐家的相遇,通过一曲小提琴演奏,将人物的孤独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1997 年,谢晋执导的《鸦片战争》,无疑是他电影生涯中的又一力作。这部电影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屈辱而悲壮的历史,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民族的苦难和抗争。为了拍摄这部电影,谢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带领剧组辗转广东、北京、浙江东阳、舟山、英国伦敦等地,搭建了 200 多个工艺精湛的场景,营造和修建了大小 47 艘舰船,制作了 2 万多套服装和 2 万多件各式道具,耗用 16 万尺以上的电影胶片 。

影片中,谢晋通过对林则徐、琦善等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不同选择和命运。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坚决主张禁烟,与英国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琦善,则为了个人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成为了历史的罪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对比,谢晋深刻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

谢晋善于塑造个性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在《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是一个性格刚烈、爱憎分明的女性。她原本是一个受尽压迫的女奴,对南霸天充满了仇恨,一心想要报仇雪恨 。在洪常青的引导下,她加入了红色娘子军,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 。吴琼花的性格特点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的勇敢、坚韧和对自由的向往,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在战斗中,她勇往直前,毫不畏惧敌人的炮火;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她从不退缩,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通过对吴琼花这一形象的塑造,谢晋展现了女性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她们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所付出的努力 。

在《牧马人》中,李秀芝是一个善良、勤劳、坚韧的农村姑娘。她在许灵均最困难的时候,走进了他的生活,给予他温暖和支持 。李秀芝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有着淳朴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 。她对许灵均的爱是无私的,她不在乎许灵均的右派身份,只希望能够和他一起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中,李秀芝勤劳能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在面对困难时,她坚强乐观,始终陪伴在许灵均身边 。李秀芝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谢晋对普通劳动妇女的赞美和敬意,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

在镜头运用上,谢晋注重通过镜头的运动、角度和景别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在《红色娘子军》中,谢晋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突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比如,在吴琼花第一次见到南霸天时,镜头给了她一个特写,通过她愤怒的眼神和紧咬的牙关,生动地展现了她对南霸天的仇恨 。在战斗场景中,谢晋运用了大量的全景和中景镜头,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宏大场面,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他还运用了一些独特的镜头手法,如在吴琼花侦察敌情时,运用了变焦镜头,强化了她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心理 。

画面构图也是谢晋电影的一大特色 。他注重画面的对称和平衡,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来展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舞台姐妹》中,影片开头的水乡景色构图优美,通过平静的水面、古老的石桥和远处的山峦,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后面影片中所展现的复杂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物构图方面,谢晋常常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比如,在《芙蓉镇》中,胡玉音和秦书田在劳动时的画面,通过两人的动作和表情的对比,展现了他们在苦难中的相互扶持和对生活的希望 。

此外,谢晋还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来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在《天云山传奇》中,熄灭的蜡烛象征着罗群和冯晴岚生活的艰难和希望的渺茫;而在影片结尾,罗群和冯晴岚手牵手走在夕阳下的画面,则象征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芙蓉镇》中,“米豆腐” 不仅是胡玉音的生计来源,更是她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青石板路,隐喻着主人公们坎坷的人生道路

发掘新人

谢晋在演员的发掘与培养方面,堪称独具慧眼的伯乐。他总能在茫茫人海中,发现那些怀揣表演梦想的璞玉,并将他们雕琢成璀璨的明星 。祝希娟、陈冲、丛珊等众多知名演员,都在他的发掘与培养下,开启了辉煌的演艺之路。

祝希娟的演艺生涯,便是从谢晋的《红色娘子军》开始的。当时,谢晋为寻找吴琼花的扮演者,跑遍了上海各大剧团,却始终未能找到心中的理想人选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看到了正在排练话剧的祝希娟。祝希娟那充满激情的表演和火辣辣的眼神,与谢晋心中的吴琼花完美契合。

于是,谢晋力排众议,启用了毫无演艺经验的祝希娟 。为了让祝希娟更好地诠释角色,谢晋给予了她悉心的指导。他带着祝希娟深入海南,体验当地的生活,让她感受红色娘子军的精神风貌 。在拍摄过程中,谢晋对祝希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严格要求,不断地进行指导和打磨 。正是在谢晋的精心指导下,祝希娟成功地塑造了吴琼花这一经典形象,凭借此片获得了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影后 。

陈冲的演艺之路,同样离不开谢晋的发掘与培养。15 岁时,陈冲被谢晋选中,出演电影《青春》中的哑女一角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陈冲在谢晋的指导下,花费大量时间观察哑人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甚至前往聋哑学校体验生活,学习手语 。在谢晋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下,陈冲将哑女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天赋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9 岁时,陈冲主演了电影《小花》,凭借出色的表演摘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成为当时中国影坛炙手可热的新星 。

丛珊的演艺生涯,也是因谢晋而改变。1981 年,谢晋筹备拍摄《牧马人》,在中央戏剧学院挑选演员时,一眼相中了丛珊 。当时的丛珊还是一名大一新生,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但她身上独特的气质吸引了谢晋 。为了让丛珊更好地融入角色,谢晋将她和朱时茂送到牧区体验生活,让他们与牧民们一同吃住,学习骑马放牧 。在拍摄过程中,丛珊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与朱时茂的亲密戏总是拍不好 。原来,丛珊因为朱时茂胸口的毛而感到害羞和紧张 。谢晋得知后,耐心地开导丛珊,并让朱时茂想办法帮助她克服心理障碍 。最终,丛珊成功地完成了拍摄,她在影片中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

争议之声

在谢晋辉煌的电影生涯中,“谢晋电影模式” 的讨论无疑是一场备受瞩目的文化事件,它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波澜 。1986 年,文学评论家朱大可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一文,犹如一声惊雷,拉开了这场讨论的序幕 。朱大可认为,谢晋电影模式可概括为 “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这种模式背后代表的是一套好莱坞的基本叙事原型 。他指出,好莱坞叙事原型隐藏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目的,通过 “大团圆结局” 弥合社会问题,让观众获得虚假满足,而谢晋电影也承担着类似功能,让观众沉醉于 “善恶对立、善必胜恶” 的模式中,从而麻痹观众 。此外,朱大可还对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这些女性角色完全沦为男人的附庸,仅仅扮演着 “拯救者” 的角色,符合中国传统男性知识分子对女性的幻想 。

这一观点的提出,在评论界引发了轩然大波,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他们认为朱大可的观点过于片面和偏激,谢晋电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谢晋通过电影表达了对人性的赞美、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他的电影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声誉 。而且,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并非如朱大可所说的那样单一和刻板,在《舞台姐妹》中,谢晋对竺春花和邢月红两个女性之间超越姐妹之情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复杂情感 。在《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更是以其勇敢、坚韧的形象,成为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发表文章,对这场争论进行了总结 。他认为,谢晋电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场关于 “谢晋电影模式” 的讨论,虽然充满了争议,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谢晋电影的影响力和人们对电影艺术的深入思考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