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声圈里辈分讲究比血缘还复杂,说白了就是谁该叫谁叔谁该坐主位。可有意思的是,苏文茂老师这么大岁数,按规矩得叫杨少华“九叔”。可苏老师呢?愣是跟小自己二十岁的杨少华直呼其名,连“杨老师”都不带叫的,俩人像老哥们似的。这事搁外人听着就觉得怪,但圈里人懂,规矩是规矩
相声圈里辈分讲究比血缘还复杂,说白了就是谁该叫谁叔谁该坐主位。可有意思的是,苏文茂老师这么大岁数,按规矩得叫杨少华“九叔”。可苏老师呢?愣是跟小自己二十岁的杨少华直呼其名,连“杨老师”都不带叫的,俩人像老哥们似的。这事搁外人听着就觉得怪,但圈里人懂,规矩是规矩,人情是人情。
拿侯宝林和马三立来说吧,侯宝林年轻三岁,可因为师承辈分低,得管马三立叫“三叔”。有回吃饭,侯宝林一时口快没叫叔,马三立当场黑脸。侯宝林立马补上一声“三叔”,气氛才缓和。这哪是师徒情分,活脱脱宫里的规矩,连口误都不敢有。后来有次拍照,侯宝林和马三立坐前排,杨少华愣是自己搬椅子坐旁边。马三立一看不乐意了,直接让四个大师全站着拍。这张照片后来成了经典,但背后那些明争暗斗谁知道呢?
说到底,规矩也是人定的。马志明、李伯祥这些老前辈见着杨少华就叫“杨先生”,师叔师伯的称呼压根不提。但苏文茂和杨少华不一样,人家年轻时苏文茂红得发紫,杨少华还跟着学艺呢。杨少华自己也承认,不少本事都是跟苏文茂学的。这种情况下,叫叔叫名的,谁真当回事?后来杨少华儿子杨议在采访里还开玩笑:“要是按辈分,我得管苏老师叫师哥?”苏文茂徒弟刘俊杰接话:“你敢吗?”大伙儿都乐了,其实谁心里都清楚,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现在这行里规矩也变味了。前两年天津有个相声文化节,新生代演员站位全按年龄排,老一辈急得跳脚。可年轻人都说:“咱们拼段子,谁管你多大岁数?”这话听着扎耳朵,可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就像现在年轻人追星,谁还在乎你师父是谁?人家就看谁的活儿好。不过老艺人也明白,规矩要是太僵硬,早被时代甩后面了。
其实不光相声圈,哪行哪业没有这些讲究?过年串门谁先给长辈敬茶,婚宴谁坐主位,不都是规矩?可到最后,不都是看谁跟你真心实意?苏文茂和杨少华这么多年,没因为叫不叫叔影响交情。马三立再在意称呼,不也收杨少华为义子?说白了,辈分就是个门面,真到了一块儿说相声、吃饭的时候,谁还整天惦记着谁该叫啥?
前阵子看到个新闻,说有年轻人学相声,非得查清楚师父的师父是谁,生怕辈分叫错了。我寻思这何必呢?艺术是给人看的,不是给人当枷锁的。就像苏文茂说得:“叫叔是规矩,叫老杨是心。”这话糙理不糙。再过几十年,现在这些规矩谁还记得?倒是台上台下那些真心实意的交情,才最金贵。
人活到八九十岁,谁还在乎那虚名?苏文茂和杨少华年纪一大把,该叫叔的时候叫,该直呼其名的时候也叫,多自在。你看那些老照片,有人正襟危坐,有人眉头紧锁,现在想想多不自在。要是他们能像苏杨俩人似的,规矩和人情都拿捏得当,那才叫真本事。
来源:岁月岁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