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迟蓬没有说太多话,可总觉得她的日子和角色搅到一起了。不是谁都能做到这一步。她演“大脚娘”的时候,衣服洗得发白,讲话的时候指头敲着桌面,像家门口熟悉的人。她回答问题时顺手做动作,麦粒飞出去的样子让人能想象到田地里风的样子。
什么是真正的用心?有多少人知道一件事情做到底是什么感觉?
迟蓬没有说太多话,可总觉得她的日子和角色搅到一起了。不是谁都能做到这一步。她演“大脚娘”的时候,衣服洗得发白,讲话的时候指头敲着桌面,像家门口熟悉的人。她回答问题时顺手做动作,麦粒飞出去的样子让人能想象到田地里风的样子。
为什么大家会记得她?别人都以为主角才重要。其实有时候只是因为她愿意坐在炕头几个月,晚上翻着旧书,白天在地头跟着大伙,一点点把所有不知道做到会了。这些细节没人刻意去记,她却都用手和脚试过再画进笔记本。
有人觉得太认真显得费劲。迟蓬不觉得。有一回她演纤夫的媳妇,真在河上待了四十天。白天喊号子骂骂咧咧,晚上听艄公讲过去的事儿,皮快晒裂了。她说腰怎么弓,步子该怎么踩,也是跟着老船工学的,不是剧本告诉她。
好像每次演戏,她都得先让自己变成别的人。演护士那回,三本厚厚的笔记都是自己动手抄的。她练扎针,想着怎么让针头跟皮肤对一眼才行。有的动作做快了疼,有的慢了根本没用。她说这不是演出来,而是平时就这样做出来才像那么回事。
有一回要演教师,她到旧市场找教案本,学着写黑板字,琢磨手上落的粉笔灰怎么蹭的。上次演植物学家,她书架上突然多了不少专业书,扉页贴满小纸条。看的不是为了摆样子,她顺手就能说出银杏叶长啥样。
记者问她现在年轻演员觉得体验生活太辛苦,她没回答。她直接打开手机视频,是她自己拍的片场花絮。有个慢镜头,麦粒在空中飘着。有唢呐的声音。不需要多解释,能看出来那劲头,是自己下地慢慢学出来。
小孙女跟在旁边也学,她一边拍短视频,一边照样蹲下看着麦场上的人挥木锨。拍下来只是记录。她说,不这样学,根本不知道村里人一天到晚都在琢磨啥。
大半辈子都在做这些事。六十多种人物,她都得琢磨清楚。有什么镜头,就得先在现实里试上手。有次演守书摊的老太太,她真跑去旧市场摆摊,半个月不会离开。就为了一个三秒钟的动作,把戏里的那本《牡丹亭》全背会。
准备一个角色三个月。有多少个角色合起来就是十几年。她自个算了算,这些年没白过。
也有网友说迟蓬说话像老师。她倒不像在教别人,像是有习惯了,什么都得慢慢磨出来。她在采访时顺手就能说齐民要术里怎么播种,说出锄头怎么使。没人逼她学,她就是花时间琢磨出来。
这些事和身上的生活混到一块。一般人说演员只是职业,她却好像在过另一种生活。她觉得日子要一点点活出来,演戏也一样,每天都要用点心思堆起来。
台词不想靠配音,动作不想靠替身。稿子写到哪里,她就琢磨角色该怎么动。跑书市、下农村、夜里看书,都是彩排。最后拍戏那天,才觉得自己像角色了。
她说读书扎根,意思就是得像大树。根深了,风吹不倒。不是翻着让人看的样子,是真的觉得心里沉下去了。每一本书都是加深,读多了底气也就养出来。
剧演完了,有些背影还是留着。比如“大脚娘”在田地里扬场时那股劲,还有迟蓬在镜头前说话时的样子。这些就像到现在都没消下去。
别人看不到的用心藏在身体动作,笔记本磨平了,种田的姿势练了半天。慢慢一点,回头看来都是真的。
来源:缤纷星空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