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浪浪山小妖怪诞生之路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6 08:00 3

摘要:这个暑期档,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刷新了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纪录。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於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他带领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近日,电影主创揭秘了4只小妖怪的诞生之路——

这个暑期档,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刷新了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纪录。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於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他带领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近日,电影主创揭秘了4只小妖怪的诞生之路——

电影导演、编剧於水。

2024届硕士毕业生武昊静参与设计工作。

大三学生王笑然参与设计工作。

选角

营造出小人物的反差感

《浪浪山小妖怪》将镜头对准了4只存在感很低的配角小妖怪——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和猩猩怪。它们假扮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上演了一出荒诞中透着辛酸、笑闹里藏着温情的配角版西游记。

看过电影后,不少观众说,以为是配角,竟然是主角!4只小妖怪形象不出众,但很萌、很有趣。

4只小妖怪的性格设定,和《西游记》中的师徒4人反差很大:全能的齐天大圣变成了社恐的猩猩,意志坚定的唐僧变成了见机行事的蛤蟆,存在感最低的沙僧变成了滔滔不绝的黄鼠狼,而贪吃的八戒则成了团队最核心的成员小猪。

电影导演、编剧於水解释,如此选角,是为了营造小人物的反差感。“希望达到的效果就是最不可能的‘师徒4人’,也希望通过角色在性格、外形等方面形成的反差,让观众体会到意料之外的滑稽和欢乐,这也是我们想要打造的喜剧效果。”

其实,《浪浪山 小妖怪》是 由2023年动画剧集《中国奇谭》中最火的小故事《小妖怪的夏天》衍生而来。两部动画均出自同一主创团队之手。《小妖怪的夏天》讲述了主角小猪妖作为浪浪山妖怪集团员工,日常需完成熊教头指派的高强度任务的故事。

把小屏幕的动画短片搬上了大银幕,主创团队为小猪妖另配了3个“小伙伴”。於水透露,在《小妖怪的夏天》中,小猪妖的伙伴是乌鸦怪,但在新故事里,患难兄弟变成了蛤蟆精。“乌鸦怪差点就扮演了‘唐僧’,因为之前大家都很喜欢它。不过因为乌鸦有翅膀和长长的鸟嘴,形象不太具有拟人化的特征,不太可能装扮成唐僧的样子,最后我们还是忍痛割爱,用蛤蟆替代了它。”於水说,不过,为了回应观众的喜爱,乌鸦怪出现在了影片开始的部分,自己还为乌鸦怪配了音。

除了4只小妖怪,公鸡画师、黄狗大王、老鼠精等配角也深受观众喜爱。其中,老和尚的身份引发讨论。电影中,4只小妖怪在取经路上经历了多次化缘失败,在濒临放弃时遇到了独居破庙的老和尚。他不仅一眼认出蛤蟆精是“玄奘法师”,还热情招待它们,赠送了取经必备的袈裟。有的观众觉得,老和尚是孙悟空所变,早就看穿了4只小妖怪的伪装,他的出现只是为了托举它们的取经梦。有的观众则认为,老和尚只是一个善良的出家人。

於水并未回应老和尚的真实身份,而是说,“想把老和尚打造成第一个认同它们的人。老和尚确实知道4只小妖怪是假冒的,但仍选择给予它们认可和帮助。”

於水还透露,在创作之初老和尚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单纯相信它们的人,另一个是笑而不语的先知角色,后来主创团队内部投票,认为“笑而不语”更好。总之,老和尚是个善良的人。

制作

“取经路”上众多真实古建筑

两个小时的电影,背后是600多人的创作团队长达4年的精雕细描。其中,剧本创作历经一年,所有分镜画面均由於水绘制。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於水带领多名学生参与其中。

该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杨蕾负责了黄鼠狼精部分镜头的原画、中间帧、清线和上色工作。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参与表演类动画长片的创作。“正式开始制作动画前,要先根据导演讲戏、分镜等,理解角色的情绪状态和整个氛围,找到适合角色的动作、表情、节奏和运动幅度,再进入动画草图阶段。最难的是烟雾、包袱等细节的描绘。前者既要在造型上体现国风美感,又要把控它扩散的速度、形状和帧与帧之间的变化;后者本身的柔软度和包裹物体的质感很难拿捏。”

该院大三学生王笑然参与了角色和道具的设计工作。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小雷音寺里罗汉们的角色设计。虽然这些角色在电影中出现不过几秒钟,但每一位都有故事。“主要形象来源于山西省崇庆寺、双林寺中的十八罗汉像。我先搜集了实物照片,再反复绘制草稿、简化形象,最后勾勒出成稿。”她说,自己一度被人物的服装绕晕了,直到看了很多视频后,才终于理解了其具体结构。

“一场电影足有两小时,一秒动画就是24帧,每帧又有数十个图层,还有剧本、分镜设定、背景绘制、后期等,工作量可想而知。”王笑然说。

为让小屏幕的角色适应大银幕,每个角色的线条、形象都被精心设计。《浪浪山小妖怪》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说,电影全片约2000个镜头,“一个人吭哧吭哧地画了3天,可能也只是完成了半秒的动画内容。”

一笔一画的手绘,给观众带来一种天然的温暖感和亲近感。於水介绍,动画借鉴了传统水墨画的用笔、渲染方式,再结合现代光影、透视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既有真实感又兼具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独特画面。

不少观众还发现,电影中的庙宇楼阁,有山西古建筑的影子。於水说:“我自己就是山西人。为了把小雷音寺画得更逼真,我专门去了山西五台县佛光寺采风。站在这些古建筑前,仿佛跨越时空,与古代匠人对视。我想把韵味十足的中式审美融入到作品中,让更多观众感受到。”

立意

用“潦草感”致敬无名之辈

看完电影后,不少网友在线提问:这4只小妖怪没有名字吗?於水回答:“正如电影的英文名‘Nobody(无名之辈)’一样,小妖怪们的确没有名字,因为它们可以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小妖怪的选角上,他也希望是不典型的,所以选择了不再带有主角光环的“边角料”小动物。

这种没有名字的“潦草感”在电影的各处体现:破旧的洞府、潦草的横幅、粗制滥造的武器、小猪妖的歪獠牙……甚至“拼好团”西天取经的过程也充满草台班子的即视感。

电影结尾,4只小妖怪没有得道成仙,没有逆天改命,甚至未来得及说出自己的名字就变回了原形,但孙悟空的4根救命毫毛又给观众留下了一丝希望。於水说,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致敬每一个渺小却努力的无名者,引发观众共鸣。

效果已经显现:话痨“沙僧”越来越沉默,公鸡画师为“五斗米折腰”,小猪妖的一句“我想离开浪浪山”等情节被广泛讨论。有网友评论,公鸡画师那“凋谢”的鸡冠子,像极了熬夜给甲方改方案后透支的自己。也有的观众从黄鼠狼精身上看到了自己偶尔的上班状态:不想好好干活,老想着摸鱼,不在工位就是找别人聊天儿去了!

於水揭秘,《小妖怪的夏天》其实没有刻意想往打工人的方向靠,但是很多年轻观众的影评提到了自己的共鸣,所以在创作《浪浪山小妖怪》时,特意加入了一些“上班”元素,体现年轻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希望用4只小妖怪取经的故事激励大家。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把自己困住的“浪浪山”。於水说,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勇敢迈出逃离困境的第一步。正如影片结尾所说:“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即使没有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勇敢迈出的每一小步都值得被歌颂。

启示

创作实践融入课堂教学

鲜活的一线创作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我参与了电影背景绘制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从业经历。在这期间,我按要求完成了大量的场景图绘制,包括大王洞、竹林和森林等场景。”2024届硕士毕业生宋晔说,这次实践让她有机会将所学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同时也对动画制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因为身处动画艺术创作第一线,於水始终坚持将创作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为学生们带来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和创作理念。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表示,将继续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鼓励老师将实践应用融入教学过程,依据学习阶段和专业特点打造全方位培养体系,支持师生创作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精品,为中国动画注入新生力量。

本报记者 何蕊 文 受访者 供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