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月5日13时29分,《哪吒之魔童闹海》以52.24亿的档期票房(含点映及预售)成绩实现断层领先,超其他新片总和,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2月5日上观新闻)
□周镁晗(黑龙江大学)
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月5日13时29分,《哪吒之魔童闹海》以52.24亿的档期票房(含点映及预售)成绩实现断层领先,超其他新片总和,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2月5日上观新闻)
从动画电影《大护法》明确标注“建议十三岁以上观众观看”,到动画剧集《中国奇谭》,再到如今的《哪吒》系列,国产动画正以深刻的主题、复杂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隐喻式表达,不断打破“动画只是儿童娱乐”的刻板印象。这些作品不仅跳出了低龄化叙事的框架,更精准引起了成年人的思考与共鸣。票房不断刷新的纪录也证明了一点:动漫制作不应忽视成年人这一庞大的市场。
动画作品对于成年人来说不只是娱乐消遣,更是抚慰心灵的良方。当《中国奇谭》里的小猪妖被拔秃鬃毛时,“打工人”在工位上也红了眼眶;当申公豹喟叹“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无数人也感同身受……这些瞬间揭穿了关于动漫最深的“成见”——它绝非孩童的专属童话,而是借动画之壳,成为成年人情感共鸣的载体。
成年人选择观看动画片,不仅是为了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片刻放松,更是因为作品的情节观照到了自己现实的压力、孤独与迷茫,产生了更为深入的情感体验。当影片结束,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获得了新的视角,看见了主角的疲惫,也接纳了自己。成年人的苦和累原来不是矫情,成年人的无奈心事,妖怪都懂。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的东西。”当观众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台词热血沸腾时,当观众为“我想回到浪浪山”心酸落泪时都是在治愈现实中被定义、被束缚的自己。
这些优秀的动画作品,既有着孩童可见的精彩特效,也包裹着成年人才能够破译的潜规则。小猪妖的鬃毛被上级熊头领拿来刷锅,孩子们看到的是萌态可掬的妖怪职场轻喜剧,成年人却看到了不得不适应的已经变味职场文化,看到了看似积极乐观,实则心酸无奈的打工人群像;《哪吒》中,孩子们被五彩祥云围绕的神仙世界深深吸引,无论年龄大小,都被申公豹的“结巴”设定逗得哈哈大笑,但其额间永远存在的妖纹,却是只有成年人才能读懂的一些关于职场歧视的隐形印记。
这些老少咸宜的优秀作品,强有力地印证了其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先锋性。它既是一场跨越代际的集体疗愈仪式,让孩童在绚烂的东方美学中播种想象力,让成年人在志怪隐喻里释放现实焦虑;更是一把软刃,借中国传统故事之壳,将职场歧视等社会病灶,转化为可被大众讨论的文化符号——最高明的批判从来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让五岁孩童与三十五岁的成年人在同一场光影盛宴里,各取所需的悲欢。
优秀的动画作品,必须打破“儿童独赏”的刻板印象,在成人亦赏、亲子共赏、全民同赏中植入代际对话的“基因”。当小猪妖选择不顾一切地警告唐僧师徒关于大王设下的陷阱,当申公豹拒绝扮演既定的反派剧本,以一己之力对抗三位龙王,这种“不服从”的瞬间让我们为神话新编热泪盈眶。实际上,我们也是在参与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共谋——10后、20后的小朋友们接收的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多元叙事的编码。
同时,动画作品回应成年人的市场需求,也会让在观看后意犹未尽的成年人们继续在线上传播作品的良好口碑与正面形象,增强品牌IP的影响力。
从《中国奇谭》到《哪吒》系列的成功证明:只有真正扎实丰富的剧本内容,同时面向全年龄段的动画,才能让中国故事在人类精神版图上蔓延出更复杂的根系,让中国动画在愈加肥沃的文化土壤中迎来真正的崛起。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