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音乐的消退比产声更令人吃惊。就这样,梁文道的播客《八分半》在一个深夜忽然被清除。观众最先收到通知,然后发现节目页面马上消散。即便是昨晚评论留言仍在交流的账户,第二天也打不开。事情发生得太过迅速,从下架到社交媒体账号被封禁,几乎未给人们留出反应的时间。那一
有时,音乐的消退比产声更令人吃惊。就这样,梁文道的播客《八分半》在一个深夜忽然被清除。观众最先收到通知,然后发现节目页面马上消散。即便是昨晚评论留言仍在交流的账户,第二天也打不开。事情发生得太过迅速,从下架到社交媒体账号被封禁,几乎未给人们留出反应的时间。那一刻,很多人突然意识到,播客及其背后的响声可能不会出现在主流平台上。
这也不是梁文道第一次经历平台的转变。他在电视上举办了“八分钟开卷”,并在各种清谈节目中探讨了敏感但重要的社会话题。从绿色和平到牛棚民办学校,每一步的挑选都和公共区域息息相关。近些年,《八分半》成为他尝试支付模式的窗口:每年299元,成千上万的人需要可用,因此年薪超出1000万,在播客行业是罕见的结论。但是,这类成功并没有带来可靠性,而是在反复退出和恢复中间晃动,直至最后完全消除。
令许多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7月的一个节目。他在节目中提到了蔡某某,也提到了港媒的改变,例如《苹果日报》和《一家媒体》。他甚至提到了金庸,说假如他今天发布他最初得话,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后果。这种话就像一面镜子,让观众意识到香港过去和现在间的巨大差异。探讨非常热情,但随后全部节目被彻底删掉。
表层制片人只说是“技术原因”,但随后连小红书、哔哩哔哩都说了、微信视频号等途径同时关掉其官方号,页面提示“打不开”或“帐户已被严禁”,没有更多表述。不同平台中间姿势好像很和谐,速度太快,让人措手不及。到8月,即便是以前可以升级的小宇宙,也彻底下架了节目。唯一能将就探寻踪迹的区域是苹果应用商店的播客,但评论区的响声愈来愈多。
最后一个节目中,梁文道尝试找到原因。他自嘲地猜想,这可能是因为他提到了敏感内容,也可能是因为作家和时代的环境触动了一些忌讳。但最终,他招手说,很多事不是主题。这类回应给观众更多缺口和想象力。
梁文道的表达方式一直很柔和,但并不逃避实际。他喜欢提出他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留意“无用的阅读”,希望人人都有一点超过功利主义的思维空间。也正因如此,它播客才能产生共鸣,让人们在碎片化信息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但也正因如此,这类内容在传播时总是面临风险。有人形容他似乎是一种缓慢而持续的动能,不和人正面冲突,却从不逃避问题。哲学、媒体、新媒体,他超越了各行各业,但社会环境变化使每一步都愈来愈不确定。
如今,《八分半》在我国基本不复存在。观众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回味他曾留下的响声。这类猝不及防的消散,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节目的终止,更是某类公共表达的收缩。对于很多习惯在睡觉前听他的节目的观众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像是一种等候。没人敢肯定将来会发生什么。只懂得每次忽然消散,都会被更多的人写下来,不再沉默。
来源:芝麻嚼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