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的时候,忽然发现“贾玲怎么变味儿了”的帖子扎堆出现,像谁按了集体吐槽键。
刷手机的时候,忽然发现“贾玲怎么变味儿了”的帖子扎堆出现,像谁按了集体吐槽键。
点进去一看,全是老观众在倒苦水:那个曾经把胖当梗、把真诚当底牌的女谐星,现在把“瘦”当成最大卖点,怎么看怎么别扭。
说到底,大家不是烦她瘦,是烦她拿瘦当广告。
电影还没上映,热搜先挂满“贾玲瘦了多少斤”,仿佛票根上印着卡路里。
观众原本想进影院看故事,结果被按头看减肥纪录片,谁不皱眉?
更尴尬的是,片子真放完,剧情没跟上热度。
笑点是旧的,泪点像批发,连她自己都在采访里把“瘦了”挂嘴边。
观众心里那杆秤开始晃:我们花钱是买共鸣,不是买体重秤。
于是有人翻旧账:以前市场冷清,她的片子成了唯一选择,票房高不等于质量高。
这话听着酸,但确实戳破了一层窗户纸——原来“第一”可能只是“唯一”。
再加上短视频里她越来越像品牌发言人,每条内容都在给下一部电影预热。
以前的贾玲像邻居大姐,现在的贾玲像挂着二维码的展架。
亲切感被商业感一点点啃掉,连“哈哈”都显得像营业。
说到底,反感不是一天攒出来的。
当真诚变成套路,观众就会用脚投票。
下次她再出现,大家会先问:这次又想卖什么?
来源:雪中悠然赏梅花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