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力过猛”这四个字,弹幕里一刷,屏幕外的脚趾已经抠出三室一厅。
“用力过猛”这四个字,弹幕里一刷,屏幕外的脚趾已经抠出三室一厅。
简单说,就是演员把情绪拧到最大档,观众却只觉得尴尬。
恐怖片里一声尖叫配十八个表情,本该发凉的脊背直接变成笑场;古装剧里一个回眸甩出三斤眼药,弹幕齐刷“姐别这样,我害怕”。
网友举的《芈月传》例子挺典型。
那位演员后来干脆不接古装,估计是也被自己的“史诗级瞪眼”吓着了。
谢霆锋倒没被点名“过猛”,只是大家记得他锅铲比剧本熟,可见观众心里那杆秤多精准:演得好不好,不靠热搜,靠记忆点。
说到底,角色不是情绪放大器,而是活人。
活人不会每句话都带颤音,也不会走路自带鼓风机。
一旦演员只顾“我很努力”,忘了“角色在干嘛”,屏幕就只剩技巧,没有心跳。
观众现在越来越挑,不是苛刻,是吃过好的。
以前能忍的套路,现在一眼看穿。
想不被吐槽,先得把角色当邻居,别当标本。
先问“这人此刻最可能干嘛”,再问“我该怎么演”,顺序一颠倒,味儿就冲。
所以下次看到弹幕刷“过猛”,别急着笑,那是观众在给演员递台阶:收一点,再收一点,把心跳留给角色,把尴尬留给我们,就够了。
来源:冰川上踏雪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