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三立是相声界的泰斗,有人说相声界的大师有不少,但泰斗只有一位,那就是马三立,马季更是盛赞马三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1985年的时候,已经接近古稀之年的马三立公开发表了《京津相声演员谱系》,为何这个谱系的发表被指不合时宜?马三立又为何要公开发表这篇谱系呢?
马三立是相声界的泰斗,有人说相声界的大师有不少,但泰斗只有一位,那就是马三立,马季更是盛赞马三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1985年的时候,已经接近古稀之年的马三立公开发表了《京津相声演员谱系》,为何这个谱系的发表被指不合时宜?马三立又为何要公开发表这篇谱系呢?
相声诞生于江湖,拜师是相声早期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拜师师承这层维系,相声很难有日后的成就,其实不仅相声,当时像很多曲艺形式都是通过拜师传承下来的,但解放前的相声师承带着浓厚的旧社会习俗,比如徒弟学满之后要效力三年,拜师还要签订生死合同等,这些也成为解放后相声界拜师被废黜的主要原因。
解放后相声这门曲艺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并且经过侯宝林大师为首的相声改进小组改进,相声艺人从旧社会撂地演出的艺人转变成为新社会的曲艺工作者,领着政府发的工资,可谓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相声的改进,拜师这种被视为封建糟粕的艺术形式,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新时期老师学生的关系。
最为代表的便是马家,马季一直称呼侯宝林为老师,当时马季受团里面指定,郭启儒、郭全宝、刘宝瑞和侯宝林都是他的老师,不同的是侯宝林是责任老师,也就是主要负责老师,另一个侧面反映就是苏文茂先生一直称呼常宝堃为老师,而不是师父,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毕竟那个年代,称呼师父还极有可能被扣上帽子。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相声界拜师的习俗开始慢慢恢复,在1985年的时候,马三立公开发表了《京津相声演员谱系》,算是重新把相声师承这件事给提了起来,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不少人觉得马三立的这个谱系不合时宜,因为这不仅是将相声拜师提了出来,还将许多成名的相声排除了相声谱系之外。
比如侯宝林大师的公子侯耀文当时虽然登上春晚,名气很大,但是由于没能拜师,自然不在谱系之上,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当时也没有拜师,自然也不在谱系,这个谱系的发表将许多相声演员都排除在外,显然和当时的相声界自由从业的现状有所出入,之所以后来那么多人想要恢复旧习俗,讲究拜师和师承,可以说马三立的《京津相声演员谱系》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马三立之所以要发表这样的谱系,应该也是为了正本清源,从马三立和侯宝林大师当时的角度来说,他们两个所做的工作很多不是简简单单的说相声,侯宝林大师研究曲艺理论和曲艺发展,是给相声添产业,同样马三立作为当时仅存的几位寿字辈,站在自己角度上为相声历史正本清源,可以说都是为相声发展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在1985年这篇《京津相声演员谱系》发表后,相声界的拜师开始逐渐恢复并多了起来,比如马志明就是在1986年由侯宝林代拉拜师,拜师仪式空前,在此之后,许多成名和不知名的相声演员也都讲究摆知拜师,这也使得相声师承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来源:且行且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