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传奇沈惠中:18岁田间唱歌被星探发掘,从农民到名家的逆袭路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4 17:49 1

摘要:在沪剧百年发展史中,有太多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但沈惠中的经历,却像一出充满戏剧性的“草根逆袭记”——18岁前,她是上海县七宝乡的农民,从未听过沪剧;18岁后,她因一首《我的祖国》被名家看中,从田埂走进剧团,最终成为拿奖到手软的沪剧名家。这样的人生转折,比舞台

在沪剧百年发展史中,有太多关于传承与坚守的故事,但沈惠中的经历,却像一出充满戏剧性的“草根逆袭记”——18岁前,她是上海县七宝乡的农民,从未听过沪剧;18岁后,她因一首《我的祖国》被名家看中,从田埂走进剧团,最终成为拿奖到手软的沪剧名家。这样的人生转折,比舞台上的戏更让人惊叹。

从江西到上海:18岁的她,在田埂间藏着好嗓子

1941年,沈惠中出生在上海松江县的一个普通家庭。1957年,16岁的她中学毕业,满怀着建设祖国的热情,主动报名要去江西农村劳动。那时的她,心里想的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和“唱戏”沾边——别说沪剧了,就连县城里的戏台,她都没怎么去过。

可命运总爱制造意外。就在沈惠中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时,组织上却调整了安排,让她留在上海县七宝乡落户。没有丝毫抱怨,她扛起锄头就成了农业战线上的新兵。每天跟着乡亲们下地插秧、割稻子,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歇会儿,哼两句自己喜欢的民歌。谁也没发现,这个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的姑娘,有着一副被农活“藏”起来的好嗓子。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1959年,七宝乡要办文艺联欢会,各村都要出节目。村干部知道沈惠中平时爱唱歌,就拉着她报名。沈惠中犯了难:“我没学过唱歌,就会哼两句《我的祖国》,怕唱不好。”架不住大家的鼓励,她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台。

站上临时搭起的土戏台,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乡亲,沈惠中深吸一口气,开口唱了起来。没有华丽的伴奏,没有专业的技巧,她的声音却像清晨的百灵鸟,清亮、干净,带着田野里的鲜活劲儿,把“一条大河波浪宽”唱得格外动人。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而她不知道,人群中坐着几位“特殊观众”——正在七宝乡体验生活的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其中就有戏曲音乐界的泰斗刘如曾。

一曲定缘分:刘如曾慧眼识珠,把她“领”进沪剧门

那天的联欢会结束后,刘如曾特意找到了沈惠中。看着眼前这个还带着几分腼腆的姑娘,刘如曾笑着问:“小姑娘,你这嗓子是天生的吗?有没有想过学唱戏?”沈惠中愣住了:“唱戏?我连沪剧都没听过,怎么学呀?”

刘如曾耐心解释:“你的声音条件太好了,不唱戏太可惜了。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贴近生活,你这么有灵气,肯定能学好。”原来,刘如曾当时正在为上海人民沪剧团创作剧目,一直想找一个声音有特色、接地气的年轻演员。沈惠中的出现,恰好契合了他对“新沪剧演员”的期待——没有刻板的程式化技巧,却有最本真的感染力。

在刘如曾的推荐下,上海人民沪剧团向沈惠中发出了邀请。可接到通知时,沈惠中却犹豫了:一边是自己干了两年的农活,熟悉又安稳;另一边是完全陌生的沪剧,要从头学起,还得离开家乡。村干部劝她:“这是多大的机会啊,刘老师是大人物,他看中你,说明你有本事,别错过了!”

最终,沈惠中咬了咬牙,收拾好简单的行李,跟着刘如曾进了城,走进了上海人民沪剧团的大门。刚进剧团时,她就是个“门外汉”:不懂沪剧的唱腔板式,不知道台步怎么走,连台词里的上海话都咬不准。团里的老演员看着这个从农村来的姑娘,心里都犯嘀咕:“她能学好沪剧吗?”

沈惠中没说什么,只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声,跟着老师一句一句抠唱腔;别人休息时,她对着镜子练台步、练表情,手里总攥着个小本子,把老师说的要点记下来;为了学好上海话,她天天跟团里的上海本地演员聊天,连买东西都要跟小贩多聊两句。

有一次,她学唱《罗汉钱》里的选段,总找不到“沪剧味”,急得偷偷掉眼泪。老演员看到了,主动过来教她:“沪剧唱的是生活,你想想在乡下时的心情,把自己代入角色里,就自然了。”沈惠中恍然大悟,她想起自己在田埂上唱歌的感觉,再唱时,果然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就这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慢慢跟上了进度,甚至成了同期学员里进步最快的一个。

从“门外汉”到名家:30年坚守,把生活唱进沪剧里

进剧团的第三年,沈惠中就获得了登台的机会,在《洪湖赤卫队》中饰演小战士。虽然戏份不多,但她格外珍惜,把自己在农村的经历融入角色,演得生动逼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之后,她又陆续出演了《雷雨》《星星之火》等经典剧目,从配角到主角,一步一个脚印。

沈惠中演戏有个特点: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要先“走进角色的生活”。演《露香女》时,为了体会绣娘的心情,她特意去苏州的绣坊跟绣娘学绣花,一练就是半个月;演《敦煌女儿》里的农村妇女时,她又回到七宝乡,跟当年的乡亲们聊天,回忆种地时的细节。她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老百姓喜欢看什么样的戏。沪剧不能脱离生活,得让观众觉得‘这演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正是这份对“生活”的执着,让沈惠中的沪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唱腔清亮又不失温婉,表演接地气却不粗糙,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农村妇女,她都能演得入木三分。1988年,沪剧界举办中年演员声屏大赛,沈惠中凭借《大雷雨》中“刘若兰”的精彩表演,一举夺得“最佳演员”称号。站在领奖台上,她想起29年前在七宝乡田埂上唱歌的自己,忍不住红了眼眶:“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走到今天。感谢刘老师,感谢沪剧,更感谢生活给我的所有经历。”

从18岁被发掘,到成为沪剧名家,沈惠中在舞台上唱了整整30年。退休后,她依然没离开沪剧,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讲沪剧故事,教他们唱沪剧选段。有人问她:“您当年要是没去联欢会唱歌,现在会是什么样?”沈惠中笑着说:“不管干什么,我都会认真做。但沪剧让我的人生更精彩,能把上海的声音唱给更多人听,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如今再提起沈惠中,沪剧界的人都会说:“她是从田埂上走出来的沪剧名家,她的戏里,有生活的温度。”而她的故事,也成了沪剧史上一段传奇——没有天赋异禀的起点,却凭着一把好嗓子、一份执着,把“农民”到“名家”的逆袭,唱成了最动人的沪剧篇章。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