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剑仙回来了,他又演活了一个传奇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4 16:19 1

摘要:在电影《坪石先生》的路演现场,和谢君豪一起谢票的,是一群在电影里扮演他所饰黄际遇之学生的青年演员。他们在现场欢呼打闹,谢君豪也跟着他们一起互动。

原创 黄茗婷 南风窗

2025年08月24日 12:05广东

作者 | 黄茗婷

编辑 | 吴擎

过了60岁,围绕在谢君豪身边的年轻人,多了起来。

在电影《坪石先生》的路演现场,和谢君豪一起谢票的,是一群在电影里扮演他所饰黄际遇之学生的青年演员。他们在现场欢呼打闹,谢君豪也跟着他们一起互动。

或许因为这样,谢君豪依然葆有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朝气感。他爱玩社交媒体,从B站到小红书,他不落下任何一个年轻人聚集的社区;他不排斥观众评价他在舞台剧《天色》里饰演的Tom“有爹味”,反而用更新的互联网用词“老登”来延伸角色的内涵;给粉丝签名时,总会不自觉地“顺”走签字笔,因此这成为了一个只有他和粉丝心领神会的“梗”;近年爱上摄影,收到新的宝丽来胶片机,会立刻像孩子收到礼物一样“晒”出来。

在《坪石先生》路演期间,他经常举起相机,记录下演员与观众“奔现”的瞬间。瞬间被光影定格,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这是一种属于艺术家的长盛不衰的生命状态,就像谢君豪的演艺事业里,一部《南海十三郎》让他在银幕上击败张国荣,当选最佳男主角;《仙剑奇侠传》的酒剑仙,让“90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侠气江湖;还有《隋唐英雄传》的杨广、《毒舌律师》的金远山、《拆弹专家2》的马世军,诠释了何为反派亦正亦邪的人格魅力。

谢君豪在《仙剑奇侠传》中饰演酒剑仙

近期,行程繁忙的他,在《坪石先生》的银幕和《天色》舞台之间穿梭,不见疲态。已过60岁的他告诉南风窗,自己还很年轻,接着哈哈大笑起来,透亮的大眼睛旁边,挤出了不少皱纹。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高能量”人士。而他的艺术生命,恰似一卷反复曝光的胶片——三十载显影未曾褪色,六十帧定影愈显醇厚。而今谈及自己近年在事业上的目标,鲜花掌声和奖项之外,他反倒愿意谈谈年轻人的问题,因为他觉得“有青年才有未来”。

坪石先生

“有青年才有未来”,是《坪石先生》的主题。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辗转到临时省府韶关下辖的坪石镇,以黄际遇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在炮火下坚持教学、保存文化的往事。

黄际遇是我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元老,精通天文、数学,曾编著多本数理教材,同时对古文、骈文、书法等国学信手拈来。

据称,闻一多当年辞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后,不少人推荐已是理学院院长的黄际遇兼任文学院院长,可见他文理双全。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曾说,如果说解放后中大的传奇人物是陈寅恪,那么在解放前,中大的传奇人物就是黄际遇。

谢君豪在《坪石先生》中饰演黄际遇

饰演如此德高望重的民国大师,对谢君豪来说也有压力。当初,导演甘小二找到谢君豪,将剧本和人物小传一并递出时,谢君豪很意外,“我们岭南竟然还发生过这样令人感动的事”,守土有责,而守护中华文化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敌人侵略得了一个地方,但侵略不了我们的文化和精神”。

精神,是演绎历史人物最重要的内核。如何贴近当时那批知识分子的心境?在研读各种资料时,谢君豪遥想起了他在中学时期的老师们。

20世纪70年代,少年谢君豪在香港新亚中学念书,这所钱穆创办的学校,汇聚梅贻宝、唐君毅等学者,旨在发扬中国文化,复兴中国伦理道德,“培养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作为新亚中学第五届学生,谢君豪有幸见过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气派。他记得,那时候新亚研究所就设在学校里,一栋几层高的小楼房,乍看不起眼,但出出入入都是高知分子,虽然生活清苦,但腹有诗书,为人儒雅风趣。

而教导他的老师们,有穿靛蓝旗袍的女先生、着长衫的儒者、看似粗犷却能出口成章的“阿叔”。性情各异的他们,对教书这份事业持有信念与崇敬之心,因此对学生加以严厉的管教。这份信念感,正是谢君豪洞悉一代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窗口。

电影里有一段情节:英国驻华科学参赞、科学史家李约瑟到访,黄际遇与其他教授带李约瑟在校园参观。在读剧本阶段看到这里时,谢君豪曾不解:在日军迫近之际,为何黄际遇和卫梓松还要忙前忙后,向外宾介绍学习的情况,而不是想着逃生?

直到谢君豪剪短头发,穿上长袍,双手作揖,进入黄际遇当年的处境时,他明白了,坪石先生当年不仅要教书,还要“教人”求存。

《坪石先生》剧照

访谈过程中,谢君豪和南风窗谈起电影里一场临时安排的戏。原本剧本写的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李约瑟在一群教授的带领下参观校园,还有学生在学校里打排球。

可到了拍摄时,天公不作美,在南国隆冬岁月里连续几天下冰雨。剧组只能立马调整,临时找来两把雨伞,给客人的伞是完整的,而黄际遇的伞,油纸发黄,上面还穿了几个洞。伞不够分了,一旁的卫教授,找来了一顶破旧的斗笠戴到头上。

乌云密布、冷雨连绵的天气,像极了当时风雨飘摇的局势,烘托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凉。但三人坚定望向江河的背影,却给人一种力量感。

哪怕是在乱世,“坪石先生”们依然坚持朗诵骈文,在动乱中推导数学公式,因为他们相信,眼下的苦难并不会改变一个民族的信念——我们的民族有青年,青年有未来,未来有和平,“这种信念已经融入骨子里,与生俱来,不需要刻意表现出来的”。

大 道

对“黄际遇”的演绎,很容易让人想起谢君豪的另一代表作——《南海十三郎》。在谢君豪看来,两者虽诞生于同一时代,结局却迥异。

1993年,香港著名编剧杜国威写就了《南海十三郎》的舞台剧剧本,讲述了民国时期的粤剧天才江誉镠(艺名“南海十三郎”)的跌宕一生。他早年恃才傲物,坚守创作的原则,但后来经历了情伤、战乱,在不愿接受“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后,成了众人眼中邋遢潦倒的“疯子”,最后横尸街头。

是谢君豪演活了这一天才、傲骨与疯癫的复杂结合体,并因此一举成名,成为香港话剧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首席演员。1997年,舞台剧被搬到银幕上,由高志森拍摄成电影,更是将谢君豪推上了“影帝”的宝座。

《南海十三郎》剧照

在谢君豪过去的演艺生涯里,总会“遇见”一批从民国走来的知识分子。除了黄际遇和南海十三郎,还有在年初落幕的话剧《天下第一楼》里的卢孟实,一名理想主义者,帮助京城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将生意“起死回生”。

还有电影《英雄·喋血》里的潘达微,一位终生追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志士。广州起义失败后,潘达微冒着清政府对革命党人的通缉和禁令,一方面奔走于善堂和医院等机构之间,另一方面派人与清廷斡旋,而后获得准许为烈士收尸入殓,最终收集到 72 具残缺的烈士遗体,为他们送葬。

《英雄喋血》剧照

这些角色都有一个共性:行大道,做大事。

这种思考,被谢君豪带到了《坪石先生》的演绎中。在那个面临国难的时代,问题比答案多得多,在民族存亡之际,连黄际遇等民国大师也陷入了迷茫:日军迫近时,救书重要,还是救人重要?年轻人是参军报国,还是知识救国?

因此,在饰演黄际遇时,谢君豪刻意压低了自己平常响亮的嗓音,说话语重心长,很多动作都在“收”着演,表情淡淡的,眉头微蹙,一直在思考,而不似南海十三郎那般向来斜视、睥睨。

黄际遇对这些思考的选择,直至电影最后一刻才展现了角色的选择。但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有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他清楚,作为师长,自己的任务是帮助、引导年轻人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将答案递到年轻人面前。

《坪石先生》剧照

当他欣赏的学生想参军报国,黄际遇尽管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也没有阻止学生。一条路对不对,要走了才知道。

他不舍得学生去接受战火的洗礼,因为他认为,作为文人、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任务,是传承文化、守护文脉,就像电影里黄际遇对学生说的:“你慷慨牺牲固然值得嘉许,但是知识救国何尝不是大道呢?”

参 透

是投笔从戎,还是知识救国?这个问题,总有观众在路演现场或是社交平台上向谢君豪发问。但他觉得,自己的答案并不重要,甚至于,答案并不唯一。“电影不是给你一个答案,而是启发你思考,让观众自己想,比如,黄际遇为什么能这么从容,那个战乱的时代、那种文人风骨,就算你没经历过,也能想,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他重视与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交流,只有电影抵达了观众内心,生发出他们对角色和情节的思考,这时候,电影才算完成了使命。

《坪石先生》剧照

谢君豪现在很乐于做能帮助年轻人的事,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经历华语影视的黄金时代和经济上行的周期,也因表演艺术改变了自己原先普通的人生。为此,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将经验带给当下的年轻人。

黄子华曾在一次访谈中透露,拍摄《毒舌律师》期间,组里的很多年轻演员“一天到晚”会围着谢君豪,向他请教演戏。在去年,谢君豪首次担任监制,并主演了一部港剧。他知道,有很多年轻演员总是焦虑,觉得自己没有机会,而谢君豪告诉他们,等待是很重要的,过程会很辛苦,但这是必经的,他仅有一个建议:“不停做,拳不离手,争取多做,减少杂念,做得多、积累多了,自然就会有机会。”

谢君豪在《毒舌律师》中饰演金远山

几年前,他开通了B站账号,接受来自不同年龄的观众的提问。

他反过来也会提问这群孩子:你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自己有什么规划?

访谈中途,他突然想起,因为团队成员换了几次,B站账号的密码也丢了,他为错过了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10万粉丝而感到惋惜。于是在今年初,他转到了小红书平台,继续接近年轻人。

谢君豪懂他们的年轻气盛,第一次饰演南海十三郎时,是1993年,他刚好30岁,风华正茂。当时,他关注的是南海十三郎的才华和对文艺的信仰,“像团火一样四处燃烧”,戏比天大。

《南海十三郎》剧照

这个角色,陪伴了他30多年,而今谢君豪再看这一经典角色,品味到的,是人生要懂得放下。

南海十三郎的前半生,风流倜傥,一帆风顺;后半生,颠沛流离,一路落魄,像粤语民谚所说的:“有几风流,就有几折堕。”年轻时,谢君豪会觉得,这样的下场似乎是对南海十三郎自大的惩罚。

但如今,累累岁月让谢君豪对人生的参悟发生了变化,他告诉南风窗:“(南海十三郎的后半生)看起来很惨,但换个角度看,前半生他得到了很多,后半生其实是给机会让他慢慢放下前半生的包袱,包括那些执念。原来人生就像一个轮回,最后(的人生阶段)其实是一个修行。”

年轻时,或许会觉得,结局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过程中拼尽全力;但命运的暗箱总会在不留神时悄悄运作起来,人的命运可能因此被推着走,到了无法被控制的弯角时,人或许会豁然开朗,发现寻找答案的过程比结局更重要。

“人生就是这样,随着成长,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会不同,虽然底子还在,但会看得更多、更深,也可能更宽容,不会那么钻牛角尖。”

这是岁月赠予谢君豪的,也是他想与年轻人共勉的。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2025年第18期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