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罗小黑战记》《浪浪山小妖怪》接连上映,在一众热映片中取得了不错的口碑,甚至让不少观众纳罕,2D动画居然仍有市场。为何会出现这种声音?其实长期以来,2D动画一直囿于小众圈层,导致大众几乎要遗忘这一内容形态,偶有佳作也只能是叫好不叫座,票房转化率相当有限。摘要:最近,《罗小黑战记》《浪浪山小妖怪》接连上映,在一众热映片中取得了不错的口碑,甚至让不少观众纳罕,2D动画居然仍有市场。为何会出现这种声音?其实长期以来,2D动画一直囿于小众圈层,导致大众几乎要遗忘这一内容形态,偶有佳作也只能是叫好不叫座,票房转化率相当有限。
01
2D动画为何叫好不叫座?首先是制作端的工业化水平限制,导致其过于依赖人力,难以节约成本。
2D动画的核心竞争力是手绘质感与艺术风格,但这一优势也成为工业化的最大障碍。与3D 动画可通过建模、绑定、光追等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不同,2D动画的关键环节(如原画设计、关键帧绘制、上色风格统一)高度依赖画师的个人技能,很难通过技术工具完全替代,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不可控,从而直接限制项目规模及其商业潜力。
其次是商业运作环节,变现渠道太过单一。比起3D动画开发IP、衍生品生产、游戏联动、快消品联名等花式玩法,2D动画因小众标签和风格限制,长期困在“流媒体分账+广告”的单一变现模式中。即使偶有口碑佳作,也因宣发资源不足、衍生品开发难,陷入“口碑无法转化票房,票房难以支撑后续创作”的恶性循环。尽管近日罗小黑的名创优品的联名合作让不少影迷为之振奋,但也并未突破这一局限。
而商业资源开发难,主要源于市场对2D动画的认知错位。长期以来,人们对2D动画的认知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将其等同于“二次元”“低龄化”,受众局限于Z世代;二是认为 2D技术落后于3D,不愿为过时的传统风格付费。加之国漫的主力观众其实并非二次元受众,他们的审美模式更倾向于影视剧那类风格,因此会更喜欢3D动画的表现形式。
与此同时,国内动画政策多聚焦于扶持虚拟制作、光追技术等3D技术自主化的目标,而对2D动画缺乏人才、衍生品开发乏力等痛点问题回应有限,进一步拉大了二者差距。种种原因导致2D动画始终未能摆脱小众标签,人们的消费意愿不足,才会形成“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综上所述,2D动画口碑与商业的脱节,是制作端工业化不足、商业端变现单一、受众端认知固化等多重矛盾叠加的结果,导致艺术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失衡。在此基础上,日益承压的内容行业,也始终未能提供适配2D特性的可持续生态。
02
技术助推2D动画改命?技术发展,或许成为2D动画改变现状的最佳机遇。
其实2D与3D电影并非简单的新旧替代关系,而是两种基于不同美学逻辑和技术哲学的艺术形态。3D电影通过数字建模+光线追踪构建虚拟真实感,其核心是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2D动画则以手绘笔触定义风格,本质是通过人工创作传递情感与文化符号。这种差异决定了二者在市场上均有各自的不可替代性。
从技术演进看,它们呈现的也是双向渗透趋势,正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媒介边界。例如,3D动画采用“三渲二”技术(一种去真实化的渲染手法,可以保持二维动画的美术风格和更自由的运镜方式)模拟手绘质感,2D动画则利用数字分层技术实现部分效果的工业化生产。
7月22日至26日,第三十二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2025)在京举办,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秘书长韩强在会上代表学会正式发布《2025年中国影视新技术发展报告》
《2025年中国影视新技术发展报告》指出,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G/6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力驱动下,内容创作、工业化制作、智能分发、沉浸式消费等影视核心环节的界限将日益模糊,数据流、创意流、价值流将在全链条上高效贯通并实现实时反馈,将催生全新的工作模式、商业模式和内容形态。
这意味着,传统2D动画的工业化短板或许有望补足,通过引入技术变量打破2D动画生产模式的藩篱,从而重构生产关系、拓展消费场景、重塑受众认知,使其大众价值得到开发。
当然,将新技术植入全产业链还需要漫长的阵痛期,关键之处在于2D动画主动跳脱出“被技术抛弃的旧范式”的定位,夺回内容产出的生命力,《罗小黑战记》《浪浪山小妖怪》已经给出了参考案例。
来源:壹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