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有胜这号人,熟悉《亮剑》的网友多半记得。电视剧播出来那会儿,他的“嘚瑟”神情一炮打响。曹启峰用一个小角色,挤进了全国观众的视线。最近网上刷屏的那个消息,他46岁走了,肾功能衰竭。照片定格过,也就是那么一个笑,似乎还带点不服气。看到这你说不难过吧,也确实有点违
王有胜这号人,熟悉《亮剑》的网友多半记得。电视剧播出来那会儿,他的“嘚瑟”神情一炮打响。曹启峰用一个小角色,挤进了全国观众的视线。最近网上刷屏的那个消息,他46岁走了,肾功能衰竭。照片定格过,也就是那么一个笑,似乎还带点不服气。看到这你说不难过吧,也确实有点违心。可这人一辈子未婚无子,朋友说他活得有点艰难,真就让人琢磨不透。可网络让他“嘚瑟”成了一种现象。到底算成功还是没谱?
“嘚瑟”在网络语境下,属于热词。别看它不是古语,日常用起来顺嘴。想炫耀时说,想调侃时也说。比如那谁,买了新车拍视频,全程嘚瑟。没准一句“你看他那嘚瑟劲”,刚好戳中观众的爽点。语言变了,骨子还是那个意思,故意显摆、得意洋洋,像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好。
关键,“嘚瑟”不是一张脸那么简单。曹启峰在戏里笑,那种小人物得意的姿态,和王有胜角色本身合拍。脸上写着:我就是牛。网友拿出来做成表情包,火得一塌糊涂。这种带有强烈个人气质的表演,被截成千万个瞬间——想哭用一个,想笑用一个。你抄作业、抢红包、发工资都能用一张王有胜。真有点魔性?
历史里,“嘚瑟”不是网络新发明。古人也好显摆。《史记》里的项羽,攻下咸阳炫耀,回江东给老乡长脸。有权有势的人都免不了炫耀。石崇跟王恺斗富,整个京城看他们敲金比银,不知道谁先腻了。乾隆年间和珅更夸张,钱多到别人都眼红,也没遮着掖着,见谁都嘚瑟一下。结果“嘚瑟”多了,还不是一桩桩闹剧?
要说“嘚瑟”的底层逻辑,很大程度是一种反差与示威。你在别人面前显摆,其实自信的背后常有不安。项羽得意归故乡,是怕没人认。杨修屡屡炫才,被曹操嫌烦。和珅其实也怕自己地位不稳,不炫一炫别人真当他是透明?现实中,不少人也是,朋友圈里的炫耀照背后,总有一层想证明“我比你强”。这种心理啥时代都在。
但话说回来,不是谁嘚瑟都能变成网络爆款。王有胜的“嘚瑟”被大家记住,是因为他把小人物的小聪明演绝了。你看他偷鸡摸狗那几场戏,夸张里带点真实,谁没在群聊里冒过两句得意的话?他的表情不高级,却让人琢磨到生活本质。很多人才跟着笑出来。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临走前最火的是自己这张脸。
曹启峰本人命运不算顺。他没成家没孩子,演戏也始终是跑龙套。有人替他可惜,“就是选错了行”,也有人觉得“每个人都是小角色”。他演王有胜,没准心里也挺嘚瑟过。不过现在看来,一张表情一个形象,把人留在无数人的手机里。嗯,这算不算另类成功?也许连他自己都没底。
几天前,网络公布他的死讯,有说他晚年挺惨,经济不宽裕,看病难。有人怀念,也有人说“嘚瑟不过是虚荣”。把“嘚瑟”这种行为搬到现实,其实很多人生怕被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但又有多少人真得到了别人认可?“嘚瑟”过劲了反而惹烦。看到王有胜的表情包火了好几年,却不得不承认,生活不会因为一个表情而改变。演员走了,角色却成了记忆碎片,网络又开始新一轮的转发。
怪的是,有些人说,“网络上的流行不过是集体无意识”。网友用他的表情嘚瑟,其实是自己敢表达的代替。你不想直接炫耀,用王有胜的脸就能替你说话。到底是表情包成全了网友,还是网友捧红了表情包?这种逻辑绕了一圈还是兜回自己。有人说,网络让小人物变成流行符号。这种赋予意义的过程,是时代特有的吗?不见得,每一次文化转型,都需要新鲜的代言人。
“嘚瑟”成了网络语只是开始。现在的年轻人在网上嘚瑟,其实是积压了现实里的压抑。短视频平台每个月新增“嘚瑟”话题上百万,新浪微博数据统计,近三年,表情包相关内容增长逾45%。背后看似搞怪,实际反映着自我表达和认同感的巨大需求。你试着不用表情包表达情绪,沟通成本陡增,一句“哈哈哈哈”都显得单薄。现在的网友,已经将“嘚瑟”赋予社交情绪进口。
不过老实说,“嘚瑟”也有副作用。有些人之前极力抨击嘚瑟,说这是社会浮躁的表现。但也有人开始反省,是不是“嘚瑟”本身就代表着生活的趣味和松弛?确实这讨论里,谁都没法举证到底哪一种说法靠谱。有人觉得人生得意要低调,但也有说,现在不发点朋友圈就是没存在感。矛盾处在于,时代推动自我包装,不允许你归于平淡。可见嘚瑟本身也有被利用,被消费。
网络造星,未必全是歌颂。品牌公司据说已在测试AI自动识别“嘚瑟”表情包的市场价值。数据上显示,过去一年“嘚瑟体”相关商业衍生品销售额达4000万元。这些产品大多瞄准年轻人,双十一期间表情包周边卖爆。你说那是人情味还是商业化?谁也搞不太清楚。就连曹启峰本人或许也不会想到,这一下变成社交平台流行语,他没有经济收入的保障。某种程度,网络红了是外部效应,不见得改变现实处境。
现在想起来,曹启峰的离世,舆论更关心他的晚景。他的朋友说他“总想证明些什么”,也许这正是“嘚瑟”的内核。小人物的焦虑与成全,皆在一张表情和戏言中。网络不停翻新新的“嘚瑟脸”,但原型是给现实找出口。就像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微博上刷存在感,谁又不想被世界看见一次?
我倒觉得,“嘚瑟”不会因一个人过世消失。它早已在历史镜头里流动,在现代社会散播,成了一种集体表达。一种巧妙的、情绪化的、自我展示的文化方式。王有胜的形象,将人和角色一起封存成网络记忆。我们羡慕他的嘚瑟,可也知道,小角色能被看见这件事本身就有点魔幻。
结局也不好说。角色消化了网络,网络纪念了角色,真实生活依旧继续。你觉得吧,一张表情包能带来多大意义?到底是生活需要嘚瑟,还是嘚瑟成就了生活?这事没人有标准答案。
来源:热情的星辰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