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备受关注的2025年云岩区“爱邻日·黔灵达人秀”8月季赛已于22日落下帷幕,共有6支队伍直通年赛。本次季赛通过12个形式多样的节目,在黔灵山公园这一国家级文旅地标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还成为文化交融互鉴的重要载体,为云岩区精神文明
备受关注的2025年云岩区“爱邻日·黔灵达人秀”8月季赛已于22日落下帷幕,共有6支队伍直通年赛。本次季赛通过12个形式多样的节目,在黔灵山公园这一国家级文旅地标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还成为文化交融互鉴的重要载体,为云岩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鲜活的 “基层动能”。
传承与创新 让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温婉抒情的越音响起,演员们水袖轻扬,一颦一笑,尽显越剧婉约之美,生动的人物形象,紧紧抓住台下观众的心。57岁的朱郁郁是贵阳越馨越剧团的团长,这次8月季赛,团队带来了经典越剧《梁祝》和《红楼梦》的串烧表演,节目一登场就赢得全场掌声。
朱郁郁和越剧结缘已有四十余年,作为一名高级社会戏曲培训师,她平时既要带团,又要培养越剧爱好者。“如何吸引更多人关注越剧、关注传统文化并参与其中,这是我们参赛的初衷。”朱郁郁说,为了扩大受众面,满足大赛要求,就必须有一些创新元素,所以这次将越剧最经典的两个唱段融合编排。
“‘唱念做打’中,‘唱’是首位。”在排练中,除了要求学员具备基本音准,为纠正贵阳方言口音,朱郁郁指导学员们学习越剧语音,让大家多听原唱,反复练习积累咬字技巧,同时还邀请原贵阳越剧团80多岁的专业演员张惠艳老师,对学员进行表演和身段指导。
“以老带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朱郁郁表示,获得季赛亚军是对团队的一种鞭策,她们会在年赛中继续努力。“‘黔灵达人秀’降低了普通人接触传统艺术的门槛,让更多人走进越剧艺术世界,享受越剧艺术带来的欢愉和精神上的满足。”
守护与延续 为弘扬民族文化搭“桥梁”
“头上的银饰再紧点,交叉走的时候注意队形,检查下吉他调音是否准确……”演出后台,鸭江寨欢乐舞蹈队队长王成斌忙得不亦乐乎,他正在给队员们指导登台前的排练。
作为云岩区布依学会的秘书长,为在节目中更好地展现布依族风貌,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王成斌煞费苦心。
“我们参赛的节目叫作《欢度三月三》,采用布依族原始唱法与现代唱腔相结合,运用吉他、萨克斯等现代乐器进行创新。”王成斌说,布依山歌舞蹈比较内敛,来源于日常农耕生活,以独特的舞蹈动作、鲜明的服饰和优美的音乐为特色,让人感受到布依人民的无限活力和乐观精神,“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据王成斌介绍,舞蹈队由云岩区马王街道金鸭村鸭江寨布依族同胞和周边群众组成,平均年龄48岁,大家平时利用周末和空余时间进行排练,每周排练两次,每次持续3小时。得知季赛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更加坚定他弘扬布依文化的决心。
“‘黔灵达人秀’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了年轻力量。年赛舞台我们考虑尝试将传统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争取吸引更多年轻人,激发他们学习本民族技艺的热情。”王成斌说。
共情与共鸣 让红色文化传播接地气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当两位身着苗族盛装的女演员一开口,“遵义会议放光辉”的歌词刚飘出来,台下的大爷忽然直了直腰,小提琴、长笛、二胡等多种乐器奏响激昂的旋律,让现场观众重温了那段光辉岁月。
年轻观众陈先生表示,苗族元素的加入特别好,既保留了红歌的庄重,又添了民族风情的鲜活,让他立刻想起当年红军过苗寨的故事。那些与苗族群众鱼水相依的记忆,本就是遵义会议历史的一部分。
听到观众的反馈以及季赛冠军奖杯的加持,头桥街道乌兰牧骑文艺队队长吕友生很是欣慰,自己带领团队排练了两周多的节目能够引发共鸣,再辛苦也值得。
吕友生在团队里负责指挥,他说,此次参赛节目创新演绎形式,以“器乐演奏+红色内核+民族表达”的融合,通过“黔灵达人秀”的舞台,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这种‘吸引式传播’比说教更有效,从历史记忆变为情感共鸣,才能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内心。”吕友生感慨地说,由衷感谢云岩区搭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展示群众文艺亮点和风采的平台,年赛他们会再接再厉,勇创佳绩!
“达人秀的举办,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不仅推动云岩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为云岩区积累了一批成熟的民间文化资源素材库和人才库。”云岩区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爱邻日·黔灵达人秀”聚焦“群众文化”核心,激活了大众参与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将“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的群众文化品牌展现得淋漓尽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凌
编辑 汪洋
二审 杨舒丞
三审 陈兵 周密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