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烈火中永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水华执导,赵丹、于蓝、张平、项堃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65年在中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小说《红岩》,讲述在重庆解放前夕,江姐在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由于甫志高的出卖,她和许云峰被捕,他们在狱中保守党组织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烈火中永生》。
影视介绍
《烈火中永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水华执导,赵丹、于蓝、张平、项堃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65年在中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小说《红岩》,讲述在重庆解放前夕,江姐在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由于甫志高的出卖,她和许云峰被捕,他们在狱中保守党组织秘密,同敌人展开顽强斗争的故事。
剧情简介
重庆解放前夕的1948年,自知良日不多的国民党开始对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进行疯狂的屠杀。江姐在丈夫被杀后,收拾心情来到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革命,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她和重庆地下党组织领导人许云峰被捕并被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国民党先后对许云峰和江姐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妄图从他们口中得到有关地下党的线索。而在肉体被折磨时,许云峰和江姐精神上反是越挫越勇,他们带领狱友小萝卜头等同国民党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重庆解放在即,许云峰、江姐等人通过在集中营装疯卖傻10余年的华蓥山区党委书记华子良与外面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开始策划越狱行动。
导演故事
水华
水华,江苏南京人,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
1933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积极从事左翼戏剧运动。1936年留学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来到武汉,参加抗敌演剧二队,奔赴前线演出。1939年去重庆,在育才学校任戏剧教员。1940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导演和音乐戏剧系教员。他和王滨合导了话剧《带枪的人》、《神手》、《海滨渔民》。1948年任东北鲁艺文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导演。1949年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和王滨一起将优秀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多年历演不衰。该片荣获第6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获中国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1954年,执导剧情电影《土地》。1957年导演了由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林家铺子》,充分显示了他电影导演艺术的成熟与功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1959年,执导的剧情电影《林家铺子》获得第12届葡萄牙菲格拉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61年,凭借剧情电影《革命家庭》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1965年,由其执导的革命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1981年,执导的剧情电影《伤逝》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与马秉煜联合执导剧情电影《蓝色的花》。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水华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水华的电影严谨细腻、深沉含蓄,洋溢着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奖中,被评为中国电影最佳导演之一。
编剧故事
夏衍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演员故事
赵丹
赵丹,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演员。赵丹的父亲在南通开设影戏院,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
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绔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女儿》、《女儿经》、《空谷兰》、《乡愁》、《热血忠魂》、《小玲子》等二十多部影片;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与此同时,他还活跃在舞台上,曾在世界名剧《娜拉》中饰演海尔茂、《大雷雨》中饰演吉洪、《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罗密欧。在影、剧两个方面,均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话剧演员和电影明星。
1936年—1937年,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影片《中华儿女》的拍摄。1939年6月,他与徐韬、王为一等前往新疆开拓进步戏剧工作,后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系狱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并导演了一部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下山摘桃”进行掠夺,标榜接收,实为“劫收”的影片《衣锦荣归》。
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
他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林则徐》、《聂耳》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
同时,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大量书画作品受到中国书画界的珍视,《赵丹书画选》相继问世。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于蓝
于蓝,辽宁鞍山人,中国电影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正式从事文艺工作,担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演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东北干部团到达沈阳,加入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曾演出《日出》等舞台剧。1946年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故事片摄制的筹备工作,1947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期训练班指导员。1949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白衣战士》。1950年3月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科任演员。1954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两年,师从苏联专家库里涅夫学习表演理论。1956年毕业后留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1961年调回北影厂任演员。曾先后出演影片《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侦察兵》等。1962年被文化部定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1973年回到北影厂,被安排跟田方一起负责北影厂编导室工作。1978年与人合作执导儿童电影《萨里玛珂》。1981年任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1984年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首任会长。1988年任国际儿童少年影视中心理事、执委。
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名誉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等职,历任第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及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1995年获文化部、广电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纪奖”优秀女演员奖。2001年获第9届中国电影童牛奖“孺子牛奖”。2005年获人事部、国家广电总局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5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07年获第11届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9月被列入“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方舒
方舒,天津人。1964年她6岁时在影片《烈火中永生》中成功地扮演了“小萝卜头”这一角色,成为全国瞩目的童星。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1979年主演了中央电视台“文革”后第一部电视剧《有这样一个青年》,该片获文化部优秀电视剧奖。同年演出《瞧这一家子》。1982年毕业后到北影厂任演员。她在1983年演出的话剧《真情假意》中扮演姐妹俩,获北影优秀青年演员进步奖。方舒的表演清纯真挚、深刻、细腻。
由于在《年轻的朋友》、《勿忘我》、《赤橙黄绿青蓝紫》、《花园街五号》、《悠悠故人情》、《清水湾,淡水湾》等影片中的出色表演,1984年荣获《中国青年报》评选的最受青年喜爱的十大影星称号。1984年再次荣获北影优秀青年演员进步奖。1985年,因在影片《日出》中饰陈白露一角,获第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上影厂小百花最佳女主角奖、金鸡奖最佳女演员提名。由于她的出色表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为她拍了《从童星到影星》一片。
项堃
项堃,河北沧州人,中国内地男演员。
1936年,出演个人首部话剧《镀金》,这是他第一次登上舞台。1937年,项堃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成为职业话剧演员。1938年,任武汉合唱团戏剧股股长、导演、演员,曾经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抗日戏剧。1940年,项堃到重庆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演员,开始了银幕生涯,先后拍摄了《青年中国》、《火的洗礼》等电影。1941年之后,他成为中华剧艺社演员,演出《茶花女》、《天国春秋》、《风雪夜归人》、《复活》等话剧,成为享有盛誉的话剧演员。特别是他在话剧《清官外史》中饰演“光绪皇帝”,获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来在文艺界及民间获得“话剧皇帝”之美誉。1945年,项堃在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二厂、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厂任演员,参与拍摄《白山黑水血溅红》、《三人行》等电影。1950年之后,项堃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三年》、《情长谊深》等电影中饰演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1961年,出任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话剧科主任。在校任教期间,经过该校党委书记刘盛春等人努力,为其落实了政策,摘掉了右派帽子。1964年,项堃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此后先后参加拍摄《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大河奔流》、《火烧圆明园》等电影。
1988年,项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电视中心顾问。他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年,获得第3届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授予了“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庞学勤
庞学勤,江苏省滨海县人,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1944年,他15岁时投身革命,曾随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战役。他在部队当过文化教员、文工团员、炮兵连指导员。1951年,他被选送到中央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5年庞学勤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他在银幕上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1957年林农导演的《边寨烽火》里的边防军指导员。庞学勤自己则通过这一次实践,懂得了作为电影演员不仅要注意人物外表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刻画人物心灵的真实,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1959年,主演剧情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一改自己在生活中文静、矜持的性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粗犷勇猛、大大咧咧,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解放军排长的形象。1962年,庞学勤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电影二十二大影星。1971年,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团长。1984年,主演剧情电影《花园街五号》。1991年,主演剧情电影《追赶太阳的人们》。2014年,庞学勤获得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幕后花絮
1.1961年底,于蓝因病住院时,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长篇小说《红岩》的连载,受到感动,认为应当将它搬上银幕。导演欧阳红英以及水华先后给于蓝打来电话,邀请于蓝与自己合作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水华、于蓝、欧阳红英花了一年多时间,多次到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收集资料, 并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还采访了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以及小说中原型及与原型接触过的许多人。他们前后写了三稿, 都不满意,就找到了剧作家夏衍来帮忙。夏衍当即答应,并建议以江姐做主线来贯穿。四天以后,夏衍就拿出了《红岩》的电影文学剧本。
2.影片以许云峰、江姐的斗争活动为中心,表现出当时艰难的地下革命斗争和严酷的狱中斗争的情景,以及身陷囹圄的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革命信念和献身精神。编导们准确地把握了反动派全局性毁灭的命运和在局部范围内的疯狂肆虐所形成的强烈对比的形势特点,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影片还以充满凝重、刚烈、昂然的格调,浮雕般地推出英雄群像:许云峰、江姐、华子良等,与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对比,衬托出英雄人物们高崇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面貌。本片制作严谨、演员阵容庞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新华网、人民网等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