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大明星,既有山头,也有名不符实的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17 08:42 4

摘要:二十二大明星,即有三十年代成名的老明星,如赵丹、白扬、秦怡、上官云珠、张瑞芳、孙道监、王丹凤、谢添。也有解放区背景的老演员,如于篮、田华、崔嵬、陈强、张平、于洋。还有一些新中国培养的演员,如王心刚、王晓堂、庞学勤,张园,李亚林。比较特殊的是,还有一些一戏成名的

1962年春夏之交,全国各大小电影院、俱乐部里,几乎同时悬挂上了刚刚评选出来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由此拉开了新中国明星制的序幕。

二十二大明星,即有三十年代成名的老明星,如赵丹、白扬、秦怡、上官云珠、张瑞芳、孙道监、王丹凤、谢添。也有解放区背景的老演员,如于篮、田华、崔嵬、陈强、张平、于洋。还有一些新中国培养的演员,如王心刚、王晓堂、庞学勤,张园,李亚林。比较特殊的是,还有一些一戏成名的新人。如戏剧学院未毕业,因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而一举成名的祝希娟;因《青春之歌》成名的谢芳;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而暴火的金迪。

二十二大明星的确定,有按照老、中、青演员比例合理搭配的因素,更有要平衡各电影制片厂名额的山头划分。最后确定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园、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青年艺术剧院”的祝希娟22人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明星”。

从以上名单可以看,上海电影制片厂七人,北京电影制片厂七人,长春电影制片厂四人,八一电影制片厂三人。如果说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厂晚,给的名额偏少,倒也能勉强理解。但在新中国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只给四个人,显然过少。

二十二大明星的评选,和后来军队评军衔有基本相同的原则,既考虑候选人的业绩,还要考虑各个山头势力的平衡。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这几个大厂,分别核定了候选名额,而相对较小的电影企业却被忽视。如1956年建厂的珠江电影制片厂,1958年建厂的峨眉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最初名为南宁电影制片厂),虽然都单独或和其他电影制片厂合作拍出过影响较好的电影,如《羊城暗哨》《达吉和她的父亲》《刘三姐》等,但都没有获得一个名额。

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制片厂,是此次获益最大的两个制片厂。从平衡电影厂名额关系上看,文化部和主管此事的周恩来,平时就和上海、北京这些老明星私交很好,当然不否定这些明星的演技优秀,但人情上他们是占得先机和优势的。上级领导在确定名单时,显然对其是有所特殊关照。

周恩来和部分老电影演员合影。前排右至左于洋、田华、秦怡、周恩来、金迪、于篮、黄宗英。

当然,上海电影制片厂建厂时间长,群星荟萃是人所共知的。但在评选明星时,对于曾经辉煌的老明星和新诞生的实力派明星,在认知他们过往实力和现实实力上,还是有些偏重过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当下年轻或有优秀作品的一些青年演员,则策略性的忽视了。

如上官云珠,在解放前名气很大,要么扮演个性放荡、奢靡风骚的交际花,或者珠光宝气的阔太太、凶狠骄横的汉奸姨太太;要么扮演柔弱可怜的受欺侮的妓女,或让人怜惜的弱女子。但建国后她的形象不符合工农兵形象,一度让她无戏可拍。1955年与孙道临共同主演的电影《南岛风云》算主演,但观众没有什么印象。后来《小白旗的风波》《今天我休息》《枯木逢春》都是配角,观众反响也不大。她的当选,明显是吃老本,照顾过往的成份大于现实表现。或者说,是对老上海电影人的一种照顾性名额分配。所以在上报她时,厂子内部也争论最大。一度要拿下她换康泰的呼声甚高。

上官云珠

白杨的主要成就是在解放前,《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她名声大噪。但建国后的几部作品,除《祝福》中的祥林嫂还算过的去,其他都反响平平,如《春满人间》《金玉姬》《冬梅》。张瑞芳和白杨有类似经历,她五十年代参演的电影影响都很一般,有些影响的算1952年《南征北战》中饰演的游击队长赵玉敏,1956年与孙道临、王丹凤联袂主演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家》。最出彩的《李双双》,是她在评奖之后拍摄的。反观赵丹、孙道临、王丹凤、秦怡几位和她同时入选的明星,优秀作品明显比她要多。就连解放前名声很大,此次因各种原因没有列入候选人的刘琼、韩非、魏鹤龄、中叔皇、‌冯喆、陈述等,其优秀作品并不比白杨和张瑞芳少。以上几人的落选和白杨、张瑞芳的入选,自是与白杨和张瑞芳同为四十年代上海滩话剧“四大名旦”有关。

白杨

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时间不算长,1948年北平(今北京)解放,中国共产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并从延安及东北抽调一批文艺骨干,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北京电影制片厂。可能该厂在首都,而且当中的一些演员,既有上海老演员背景,又有解放区新身份,所以名额上和上影一样,获得了七人的名额。

谢添、崔嵬、张平都曾是解放前的老上海影人,后都在解放区从事文艺工作,算是老革命。陈强、于篮两位明星,则纯粹是延安的老革命文艺工作者。于洋,也算是革命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但他却是二十二大明星中唯一一个有过满映经历的演员。

张平参演的电影不少,让人印象较深的不多。当选二十二大明星前,《千万不要忘记》《沙家店粮站》等,表现一般,让人印象较深的是《钢铁战士》《粮食》。不过评奖后有两部电影让人印象比较深刻,一是《小兵张嘎》中,饰演了乐观坚毅、诙谐风趣的区游击队侦察连长老钟叔。二是在《停战以后》里,塑造了我方谈判代表军区政治部主任顾青将军。

张平在电影《钢铁战士》中

张平参演的电影不算少,但精品不多,当选二十二大明星,确有商榷之处。北影的赵联、葛存壮、李长乐、凌元、项堃等也是具有相当实力的演员,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李长乐在《锦上添花》中

赵联

北影推荐的谢添,知名度更多的是来自解放前,所拍电影也大多是在那个时候。解放后出名的是1959年主演的《林家铺子》,在片中饰演做生意很精明的林老板。个人感觉,谢添在电影表演上的成就,不如他当导演的成就。1959年,他开始导演电影。当年执导了杂技艺术片《欢天喜地》,随后又导演了由舒适、于洋共同主演的体育电影《水上春秋》。1960年,执导《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和《春暖花开》。1961年,执导改编自同名歌剧的战争电影《洪湖赤卫队》,并在片中饰演地下工作者张副官。这算他解放后,比较出名的一个角色。

谢添在《林家铺子》中

六十年代他的导演进入了黄金期,喜剧电影《锦上添花》、儿童电影《花儿朵朵》和《小铃铛》,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八十年代,喜剧电影《甜蜜的事业》和《七品芝麻官》,更加确立了国内一流喜剧导演的地位,但这是后话。如果评十大电影导演,谢添当选,我个人认为应没有什么人有异议。

这当中有争议的我认为是谢芳,她当时并不是北影演员,而是武汉歌剧院的演员。同时,她又是因《青春之歌》一部电影而走红的,也因这一部电影而成为二十二大明星。虽然后来她又拍摄了《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优秀影片,但这都是评为二十二大明星之后的事情了。

谢芳在《青春之歌》中

八一电影制片厂入选的田华、王心刚、王晓堂无论是作品,还是艺德人品都属于德艺双馨,应没有什么争议。就是给八一厂三个名额,是有些偏少了。虽然八一厂建厂晚,但当时的演员中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如刘季云、王润身、张勇手、张良、邢吉田、袁霞等,都具有入选的资格。

王润身

张勇手

长春电影制厂有四名演员入选二十二大明星,分别是金迪,李亚林,张园,庞学勤。

长影厂入选人员少,不太符合这个老厂的名头,但长影厂的演员影响力和上影、北影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也是事实。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后,一些老演员转到北影和上影去,影响了长影的演员整体实力有关。如田方、于蓝、胡朋、陈强、张平,之前均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后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还有一个原因,当时长影虽然拍摄了不少电影,但主角大多外请其他电影制片厂明星担纲。为此长影的演员十分不满,曾为此向厂领导反映这个问题。多种综合原因,造成长影演员国内影响力逐步下降。此次入选的几位演员,不但数量偏少,总体感觉份量也偏轻。

张园、庞学勤、李亚林,都算长影当时的骨干,每个人都拍过不少电影,但有影响的电影不多。和上影和北影那些当红一线明星相比,行业知名度和观众认可度,还是略有差距。他们获得候选人提名,在长影厂里自是在同辈演员中高出他们一筹。但和其他电影厂的同行相当,还是略逊一筹。

张圆比较有影响的电影,是《祖国的花朵》中的少先队辅导员冯老师,《地下尖兵》中饰地下工作者孙莹,《徐秋影案件》中饰国民党特务邱涤凡,《笑逐颜开》中饰家庭主妇何慧英,《羌笛颂》中饰红军组长董永贞,《炉火正红》中饰工程师年凤仪,《兵临城下》中饰地下工作者杨玉芳,《景颇姑娘》中饰李医生,《雁红岭下》中饰青琥妈。她参演的电影不少,但有影响的电影不多,此次当选,有些勉强。

张园《大众电影》封面照

庞学勤,1956年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边寨烽火》,在片中饰演边防军指导员 。1958年,应朱文顺之邀出演反特片《古刹钟声》,在片中饰演深入虎穴侦察敌情的保卫部侦察员王科长;1959年,与王苏娅、林农共同主演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在片中饰演鲁莽而率真的排长雷振林; 1960年,出演由林农执导的战争电影《甲午风云》,在片中饰演有勇有谋的济远号水兵王国成。庞学勤的电影,让人有些印象的是《古刹钟声》和《战火中的青春》,但影片的影响力显然不足。此次当选,在长影当时的演员中,也算说的过去,但感觉还是有些难尽人意之感。

李亚林,五六十年代主演了《虎穴追踪》《芦笙恋歌》《徐秋影案件》《前哨》《烽火列车》等颇具影响的影片,成为比较有影响的一位男演员,但真正让他闻名遐迩的还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客观的说,李亚林的当选还是名符其实的。

李亚林(左)和金迪(左二)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

当时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员,如主演影片最多、资格最老的长影厂演员浦克。五十年代主演的《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英雄儿女》,都是非常有影响的影片,他演技也倍受行家称道。他的落选,并非演技问题,而是因为他曾是满映电影明星,因此有了政治障碍。当然,于洋也曾在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为一部儿童片当过儿童演员,但他1945年参加了革命队伍,当过公安战线上的侦察员,参加过土改运动,以后又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1947年11月,于洋又进入了东北电影制片厂,成为专业电影演员。这一点上,浦克和于洋不能相比,浦克一直在电影行业,没有参加部队的文艺革命工作,所以在入选时政治原因让他落选。

浦克在《英雄儿女》中

还有主演过电影《平原游击队》《花好月园》等的郭振清,主演过《三进山城》《冰山上的来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梁音,主演过《铁道卫士》的印质明,主演过《铁道卫士》《芦笙恋歌》的宋雪娟,主演过《如此多情》《笑逐颜开》《铁道卫士》的叶琳琅,主演《冰上姐妹》的卢桂兰等,在当时都具有较高知名度。

郭振清在《平原游击队》中

梁音《三进山城》定妆照

二十二大明星的出台,虽然是基层电影制片厂推荐,但最后基本上是以官方意见为主。上影这个山头人才资源雄厚,在中国电影界影响大,名额多点也属正常,只是在评选上过于照顾以往的名气了,忽视了一些表现优异但名气不如老明星的演员,令人感觉有些遗憾。上影这个大山头,再增加几人,也未尝不可。比如增加刘琼、韩非、‌冯喆三人,以他们三人的艺术成就和在观众中的影响力来看,观众是能认可的。当然,上影增加人员了,北影和长影及其他单位就得减少人员。这对于老资格的长影来说,可能有些不好接受,但演员整体实力的不足,也应接受这个现实。

韩非(右)四十年代电影中

冯喆在《羊城暗哨》中

对于祝希娟、谢芳、金迪这几个一戏而红的明星,应持慎重态度。如果同意她们三人一戏可以入选,那么《枯木适春》中的尤嘉、《五朵金花》中的杨丽坤、《柳堡的故事》中的廖有梁和陶玉玲、《刘三姐》中的黄婉秋、《达吉和她的父亲》中的陈学洁,《锦上添花》中的李长乐,也同样具有入选资格。但从以上几人不同的结局来看,对于杨丽坤和黄婉秋等,似乎有些不公平。可以说,《五朵金花》《刘三姐》在海内外的影响,相比《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丝毫不逊色,甚至可能还要高于它们。

杨丽坤在《五朵金花》中

二十二明星的评选,在星光璀璨的众星中大浪淘沙,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加之电影厂这些山头因素,再加上领导和评委对演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意见,兼顾各方利益还要让各方相对满意,实在是件很难办的事情。形成最后的这个结果,也算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来源:西岗老杨

相关推荐